“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成‘人’字,一會排成‘一’字”,小伙伴們都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這篇課文嗎?今天帶大家重溫童年的記憶,認識豆雁。
大雁南飛
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天那么藍,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
這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秋天》原文,文中的大雁您了解嗎?
大雁其實不是一種動物,而是雁屬鳥類的總稱。全世界共有9種大雁,我國就占7種。常見的有鴻雁、豆雁、灰雁、斑頭雁和白額雁,在民間通稱為“大雁”。
每當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寒冷氣候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溫暖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經過長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亞產蛋繁殖。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公里,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得飛上一兩個月。
在長途旅行中,雁群的隊伍組織得十分嚴密,它們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們一邊飛著,還不斷發出“嘎、嘎”的叫聲。大雁的這種叫聲起到互相照顧、呼喚、起飛和停歇等的信號作用。
那么,大雁保持嚴格的整齊的隊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為了什么呢?
大雁飛行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是因為它們整天的飛,單靠一只大雁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互相幫助,才能飛得快飛得遠。有勁的大雁在撲翅膀飛的時候,翅膀尖扇起一陣風,從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輕輕地抬起來,長途跋涉的小雁就不會掉隊。
一般靠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經驗的,由于頭雁扇動翅膀的作用,帶動氣流,若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飛行,后面的大雁飛起來會很輕松,就不必休息很多次 。頭雁飛行的過程中在其身后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緊跟其后的大雁飛行時就可以利用這個低氣壓區減少空氣的阻力。有利于整個群體的持續飛行能力。
相同的原理在田徑場上也有,中長跑的比賽中一些有經驗的運動員不會一開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緊跟一個后面跑,因為這樣空氣對他的阻力會比第一位的小。跑起來也更省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種集群本能的表現。因為這樣有利于防御敵害。雁群總是由有經驗的老雁當“隊長”,飛在隊伍的前面。在飛行中,帶隊的大雁體力消耗得很厲害,因而它常與別的大雁交換位置。幼鳥和體弱的鳥,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停歇在水邊找食水草時,總由一只有經驗的老雁擔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飛,就有被敵害吃掉的危險。
大雁每年春分后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飛往南方越冬。
來源: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