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下的新突破:為何要“追著太陽跑”?

隨著化石能源枯竭與碳中和目標推進,太空太陽能發電(SSPS)成為全球研究熱點。太空中的太陽能密度高達地面10倍(1360 W/m2),若能高效收集并傳回地球,將重塑能源格局。然而,過去50年,SSPS技術面臨兩大瓶頸:全鏈路系統集成難(聚光、光電轉換、微波無線輸電需無縫協作)和微波輸電效率低(日本2015年實驗效率僅9.88%)。

2022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段寶巖院士團隊在西安建成世界首個全鏈路、全系統的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逐日工程”,首次實現從“聚光追日”到“微波輸電”的全流程閉環,關鍵指標波束收集效率(BCE)達87.3%直流-直流總效率突破15.05%,刷新全球紀錄。


創新設計:給衛星裝上“半球形聚光傘”

傳統空間太陽能電站方案存在結構笨重、散熱難等問題。團隊提出 OMEGA 2.0創新構型

  • 半球形聚光器替代球形結構,降低薄膜材料工藝難度;
  • 雙發射天線外置設計,避免高壓導電滑環故障風險;
  • 仿蝴蝶翅片散熱器,結合拓撲優化技術,將光伏板廢熱高效輻射至空間,解決太空中“悶燒”難題。

系統通過三纜懸吊55米高空,實時調整姿態追蹤太陽方位,誤差控制在0.1度以內——相當于讓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結構始終對準500米外的一枚硬幣。


核心技術:微波束如何“精確制導”?

微波無線輸電(MWPT)是SSPS的核心難點。團隊突破兩大關鍵技術:

  1. 階梯波束塑形技術
    傳統微波束能量分布不均,導致接收端效率低下。團隊設計 四階梯圓形波束,使微波能量在接收平面上呈“同心圓”均勻分布(每圈功率密度相同),整流電路可標準化設計,成本降低40%。
  2. 雙閉環控制系統
  • 機械調節:三纜懸吊系統控制聚光器追日;
  • 電子調節:發射天線176個子陣列實時相位校準,確保微波束精準鎖定5.2米外的接收天線陣列。

實驗顯示,在55米距離傳輸2081W功率時,微波指向精度誤差小于0.01度,相當于從北京瞄準上海的一個籃球不偏離1厘米。


實驗結果:效率超日本50%,但仍有提升空間

表1對比全球主要MWPT實驗數據:

|| ||

盡管效率領先,系統仍有局限:

  • 光伏板拖累整體效率:受限于成本,采用硅基光伏(效率約18%),若改用砷化鎵材料(效率可達30%),總效率可翻倍;
  • 天地差異待驗證:太空環境(微重力、極端溫差)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需進一步研究。

未來展望:給無人機“空中充電”,構建太空充電樁

團隊下一步將探索 “一束多收”技術,使單個發射天線同時為多個移動目標(如無人機、低軌衛星)供電。此外,該系統已驗證的關鍵技術可延伸至:

  • 太空充電站:為近地軌道衛星群提供能源補給;
  • 災后應急供電:72小時內快速部署微波輸電網絡。

段寶巖院士指出:“這不是科幻——當太空光伏板成本降至每瓦1美元,太空電價比煤電更低時,人類將迎來能源自由。”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