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兵 同濟大學東方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張海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正常竇性心律時,竇性沖動先引起心房跳動一次,傳導至心室后,再引起心室跳動一次,讓心臟按順序(先心房后心室)、有規律的跳動,頻率通常在60-100次/分。而房顫時,心房有序、規則的電活動喪失,代之以無序、快速的心房顫動波(即f波:350-600次/分),除了其節律雜亂無章外,頻率也是正常心房的6倍或以上,遠超正常范圍(簡直就是心房在“亂而快”地狂舞,這誰受得了呀),因此房顫也是最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
一、房顫欺軟怕硬,癥狀多樣,危害不容小覷
增齡疾病,老年高發:我國35歲以上、45歲以上、75歲以上和80歲以上的房顫患病率依次為0.71%、1.8%、5.2%和7.5%,可見房顫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升高,而且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等患者的房顫發生率更高,可以說房顫是專挑“老弱病殘”欺負。
高致殘率、高致死率:我國預估房顫患者為800-1000萬人,房顫所致卒中是長期致殘的首要原因,其第一年嚴重致殘率高達73%;而房顫患者的死亡風險是無房顫者的1.5-2.0倍,房顫所致卒中的第一年死亡率更是高達50%。一人中風,全家發瘋,負擔之重,壓力山大!
癥狀多樣,具隱匿性:房顫常見癥狀包括心慌、乏力、胸悶、運動耐量下降、活動后氣促等,這些癥狀往往提示患者心室率過快或心功能已下降。房顫發作導致心功能明顯下降時,可引起心絞痛、突發呼吸困難等;導致腦供血不足時,可引起黑矇、暈厥。值得強調的是,部分患者癥狀輕微或完全無癥狀,通常是在行心電圖檢查或體檢時才被診斷。可見,有些房顫“明目張膽”,有些房顫“偷偷摸摸”,但不管哪種房顫,其危害都不容小覷。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二、識別房顫的高危信號,不及時處理后果很嚴重
房顫發作合并疼痛:(1)心絞痛,尤其是合并冠狀動脈狹窄(冠心?。r,房顫一旦發作,讓血供本不充沛的心臟更加“雪上加霜”,出現嚴重心肌供血不足,甚至發生急性心肌梗死。(2)突發腹痛,要警惕房顫血栓脫落導致腸系膜動脈栓塞的可能,不及時處理有可能導致腸壞死;(3)下肢疼痛,房顫患者突發下肢疼痛,需高度警惕下肢動脈栓塞。
房顫發作合并嚴重呼吸困難:房顫發作時,如突發嚴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煩躁不安,伴恐懼窒息感,呼吸頻率超過30次以上,口唇發紺,大汗淋漓,咳嗽,甚至咳大量粉紅色泡沫樣痰、大小便失禁,應立即急診治療。原本心功能受損者,房顫發作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心功能下降更為明顯,繼而引起急性肺水腫或急性心力衰竭。
房顫發作合并黑矇、暈厥:房顫發作引起心室停搏,引起腦供血不足,這是大腦要“罷工”的信號,不能延誤診治。
房顫發作合并語言或肢體活動障礙:高度懷疑腦動脈栓塞,是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要“高度警惕”。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三、錦囊妙計,預治房顫
上醫治未病。沒有房顫的時候,我們就要對房顫的危險因素下功夫。房顫的危險因素總結為:吃太胖(肥胖),走太少(缺乏鍛煉),睡太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一煙(吸煙)兩高(高血壓、高血糖)三天生(遺傳、年齡和性別)[是不是很好記]。盡管對三個“天生”的危險因素,我們不能為之改變;然而,針對其他房顫的可改變危險因素,我們仍需努力糾正。
?該做的事:
(1)早期篩查:對年齡超過65歲或腦卒中風險增加的人群行心電圖檢查,每隔一段時間或者多次測30秒心電圖,持續2周,以進行房顫早期篩查。對明確有心慌、乏力、胸悶、運動耐量下降、活動后氣促者,建議行心電圖和/或動態心電圖檢查。
(2)良好生活方式:體重控一點(控制體重),鍛煉多一點(適當運動),通氣暢一點(睡眠監測,必要時通氣治療),香煙不能點(戒煙),血壓、血糖低一點(控制好血壓和血糖)。
?不該做的:
(1)不篩查、不體檢:我身體好得很,不需要篩查,不需要體檢,這是不對的。您可知道,有些房顫是“偷偷摸摸”的喲,它并不會因為其沒引起不適就危害減少。
(2)不良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長期過飽、含糖飲料等)、不運動或過度運動(運動是把“雙刃劍”,運動過少或過多都是房顫的危險因素),放任“鼾癥”不管,抽煙,血壓、血糖控制欠佳等。
圖3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有病不逃避。有房顫的時候,應積極面對,勇于與之“斗爭”。除了上述生活方式干預外,還需:
?該做的事:
(1)準確評估:到醫院心內科或房顫中心進行專業、系統的評估,包括房顫的癥狀體征、心臟結構(如經胸超聲心動圖、經食道超聲心動圖)、心功能、房顫負荷(心電圖、動態心電圖)、栓塞和出血風險等。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
(2)預防卒中:抗凝是治療房顫的關鍵措施之一。口服抗凝藥就像在血管里加入了巡邏的“衛兵”,能有效阻止血栓的形成,因此我們應遵從醫生抗凝建議和方案,規律、有效抗凝治療。
(3)癥狀控制:控制心室率也是治療房顫的關鍵一環??蛇x擇藥物或者通過手術,讓我們“亂而快”的心房“冷靜”下來,不再“狂舞”,以緩解房顫癥狀,甚至讓心臟恢復正常節奏。
?不該做的:
(1)擅自停用抗凝藥或更改方案:抗凝治療就像是給心臟上了一份“保險”,能預防腦卒中等嚴重問題。自己隨便停藥,血栓栓塞風險蹭蹭上漲。要是覺得藥不合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
(2)復診不規律:房顫患者要定期給心臟“年檢”,拿著心電圖、超聲心動圖這些檢查報告去”認證”,這樣醫生才能根據檢查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3)盲目聽信偏方:當前網上、街邊各種偏方滿天飛,但缺乏科學依據。房顫治療可是一門專業活,一定要去正規醫院診療,“聽醫生的話,別讓她受傷”。
四、現代醫學的“治顫武器”
新型口服抗凝藥:達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藥,無需頻繁監測凝血功能國際標準化比值,降低血栓風險,減少出血風險。
左心耳封堵術:對于高卒中風險且不能長期抗凝的患者,可考慮封堵左心耳,讓血栓無處藏身,一樣能降低血栓栓塞風險。
射頻消融技術:通過導管釋放射頻能量,消融隔離肺靜脈電位,消除心房內異常電活動,恢復竇性心律,以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脈沖消融技術:通過釋放高能電脈沖,在心肌細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電穿孔”,造成細胞凋亡、失去電傳導功能,從而阻斷異常電信號的傳導,以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圖4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五、真實故事:篩查與射頻手術,掃了我心臟的“雷”
老李,退休教師,日?;顒雍笠赘衅?、心慌。一次社區體檢發現心律不齊,心電圖提示房顫。進一步檢查發現,老李的心房已輕度擴大,左心耳血流緩慢。
心內科醫生建議:
開始服用抗凝藥艾多沙板預防血栓,β受體阻滯劑控制心室率;
定期復查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
行無痛射頻消融術,術后恢復竇性心律;
調整生活方式,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
篩查與無痛射頻消融手術,掃了老李心臟的“雷”,以后需要定期隨診復查就可以了。
六、立即行動,自查自糾
房顫的危險因素:吃太胖(肥胖),走太少或太多(缺乏鍛煉-長期久坐者,或過量運動-如職業運動員),睡太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鼾癥),一煙(吸煙)兩高(高血壓、高血糖)三天生(遺傳、高齡),您滿足幾項呢?
既往是否有“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肺心病、遺傳性心律失?!钡刃难芗膊?,或隱源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您是否感到心慌、乏力、胸悶、運動耐量下降、活動后氣促?
如果您有上述情況,來心內科門診評估吧!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