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深山密林里有這樣一種奇特而美麗的植物,每當開花時遠遠望去就像一群白鴿在枝頭展翅欲飛,又像白色的手帕隨風起舞,它就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珙桐(拼音:gǒng tóng),西方植物學家稱之為“中國鴿子樹”或“手帕樹”。珙桐是經歷第四紀冰期浩劫后存活下來的孑遺植物,有“植物大熊貓”的美譽。它是如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呢?這段傳奇故事的開始,正是源于大熊貓的發現者戴維神父......
什么是珙桐?
在中國的深山密林里有這樣一種奇特而美麗的植物,每當開花時遠遠望去就像一群白鴿在枝頭展翅欲飛,又像白色的手帕隨風起舞,它就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珙桐(拼音:gǒng tóng),西方植物學家稱之為“中國鴿子樹”或“手帕樹”。珙桐是經歷第四紀冰期浩劫后存活下來的孑遺植物,有“植物大熊貓”的美譽。它是如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呢?這段傳奇故事的開始,正是源于大熊貓的發現者戴維神父......
什么是珙桐?
珙桐是一種落葉喬木,樹形高大,可生長到15-25米,胸高直徑能達到1米。野生的珙桐分布于我國湖北和湖南西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北部,生于海拔900-2200米的濕潤、多云霧的山地。在植物分類學上珙桐有著特殊的地位,它屬于藍果樹科珙桐屬,本屬僅孑遺此1種。由于珙桐生存環境的特殊性,以及在自然條件下種子萌發率低的特點,它在1999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因此是名副其實的國寶。珙桐在四川西部的寶興、天全、峨眉、馬邊、峨邊等縣極為常見。1932年,我國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和園藝學家俞德浚先生在四川峨邊采集到珙桐的標本,是中國西部科學院早期收藏珍品,現為重慶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珙桐之美
珙桐是馳名中外的珍貴觀賞樹種,其葉、花、果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珙桐的葉子是闊卵形,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葉背有淡黃色或淡白色絲狀粗毛。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合成的一個球形的頭狀花序才是珙桐真正的花。花序基部生長著2-3枚紙質的、花瓣狀的苞片,10 cm×5 cm大小,開花過程中由淡綠色變為乳白色。苞片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可以代替缺席的花瓣來吸引傳粉昆蟲。科學家在試驗中去掉珙桐的苞片,改用相同形狀的白色紙片掛在花序周圍“以假亂真”,發現對傳粉昆蟲的吸引力并沒有明顯區別。其二是珙桐的分布區降雨頻繁,花粉遇水后活力大大下降,對傳宗接代十分不利。苞片正好充當雨傘的功能保護花粉不被雨淋。珙桐在峨眉山還有“水梨子”的俗名,這是因為它的卵圓形果實外表酷似梨子,連外果皮上黃色的斑點都惟妙惟肖。珙桐的果實為核果,內含3-5粒種子。但由于內果皮十分堅硬,致密厚實,阻擋了種子吸收外界的水分,因而通常需要2-3年時間才能發芽。并且幼苗生長緩慢,在干旱高溫季節不易存活,影響了珙桐的天然更新。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區是在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2008年,該地區奇跡般地發現了近10萬畝的野生珙桐林,榮獲“中國珙桐之鄉”的稱號。
珙桐的花和果實發育的過程。圖片來源:俄勒岡州立大學
珙桐的果實。圖片來源:UBC Botanical Garden Forums
發芽的珙桐種子。圖片來源:Pinterest
與植物獵人的不解之緣
距離珙桐第一次發現已過去150多年,最初它是如何從中國走向歐美,并成為世界園林植物中的佼佼者呢?這段故事可謂一波三折,首先要從發現并命名大熊貓的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神父說起。戴維神父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博物學家和植物愛好者,時常赴野外考察。1869年3月,他在四川穆坪(今寶興縣)第一次發現了大熊貓,一個多月之后又在林區發現了珙桐。隨后這種植物的標本送達巴黎,于1871年被法國植物學家亨利·巴永命名為Davidia involucrata,學名中的屬名Davidia是戴維神父的名字,種加詞involucrata意為“數朵花周圍有一圈苞片”,代表了珙桐花最突出的形態特征。
1888年,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弗朗謝出版了《譚偉道植物志》,附有珙桐的精美插圖。一石激起千層浪,珙桐的發現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強烈轟動和興趣,尤其是對園藝情有獨鐘的英國人。1899年,英國維奇苗圃公司派遣年僅22歲的“植物獵人”爾尼斯特·威爾遜到中國采集這個珍稀樹種。此前根據英國學者奧古斯汀·亨利博士的記載,1888年5月17日他在湖北宜昌西部的巴東見到過一棵珙桐。順著這條線索,1900年春天,威爾遜第一次來到宜昌。當他冒著生命危險好不容易找到亨利博士說的那棵樹時,眼前卻只剩下珙桐的樹樁。原來1年前這棵樹就被村民砍去修建房屋了。4月25日他徹夜未眠,好在他沒有放棄希望,繼續在宜昌周邊搜尋珙桐的下落。終于在1900年5月19日,威爾遜偶然地在宜昌西南的長陽找到了花開滿樹的珙桐,激動之情難以言表。1901年,珙桐的種子被寄回英國,并在1902年成功萌發。從1899年到1911年,威爾遜前后4次到中國尋花問草,并成功地將1500多種植物引種到歐美,極大豐富了西方的園林景觀。1929年,威爾遜出版了《中國:園林之母》一書,記載了他的幾次中國西部之行,他稱贊珙桐是北溫帶最有趣、最美麗的樹木。
奧古斯汀·亨利博士采集的珙桐標本。圖片來源: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譚偉道植物志》中的珙桐插圖。圖片來源: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1907年6月,威爾遜在湖北西部拍攝的野生珙桐的照片。威爾遜是20世紀最著名的植物獵人,植物學家和園藝學家也稱他為“中國威爾遜”。圖片來源:Paul Little,版權屬于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誰是第一引種人?
珙桐的傳奇故事并未就此完結。當威爾遜躊躇滿志地回到英國,知曉了一件令他懊惱不已的事情。早在1897年,一名法國傳教士保羅·法格神父已將37枚珙桐的種子從中國寄給法國的莫里斯·威馬培育。他次年獲得了一株珙桐幼苗,隨后將扦插生根的枝條分別送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和法國巴黎植物園栽種,帶根的幼苗送往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栽種。難道威爾遜“珙桐第一引種人”的頭銜就要被剝奪了嗎?經過后來的比較學研究,當年法格神父帶回的是珙桐的變種——光葉珙桐(學名:Davidia involucrate var. vilmoriniana),它與原種的區別是葉背無毛或幼時葉脈上有很稀疏的短柔毛,常與珙桐混生。慶幸的是,引種的珙桐很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逐漸在歐美那些著名的植物園扎下了根。1907年,珙桐花第一次在法國綻放。如今在中國的北京植物園、華南植物園、三峽植物園等地也能見到珙桐的美麗身影。
1928年5月30日,威爾遜在美國羅德島州南部的紐波特市拍攝的的光葉珙桐
邱園的珙桐樹。圖片來源: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發表在1912年《柯蒂斯植物學雜志》上的光葉珙桐植物科學畫
2017年4月,在牛津大學植物園里開花的光葉珙桐。圖片來源:Stephen A. Harris
為何成為第三紀孑遺植物?
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分,被子植物也叫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它們擁有包括花瓣、雄蕊、雌蕊等構成的真正的花,這些花是它們繁殖后代的重要器官,也是與裸子植物最明顯的區別。細數植物的進化歷程,裸子植物曾在石炭紀、二疊紀形成全球空前繁茂的森林,至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古老裸子植物由盛而衰,被子植物各主要門類的化石在距今約1.1億年前的白堊紀“突然”出現,在此之前卻找不到任何有關的化石記錄。達爾文感到十分不解,他在1879年與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的通信中將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在新生代第三紀的迅速演化稱作是一個“討厭之謎”。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這個謎底逐漸被揭開:地球上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三疊紀晚期,自白堊紀至第三紀繁衍更加迅速。
珙桐也是被子植物之一,廣泛分布于當時全球的古亞熱帶地區。到了第四紀大冰期,地球變得極為寒冷,極地和高緯度地區廣布冰蓋,中、低緯度地區也形成了很多冰川,冰川地質作用十分強烈。在天寒地凍的氣候條件下,許多動植物慘遭滅絕。我國的南方山區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相對穩定,成為各種動植物的避難所。珙桐與大熊貓、銀杏、水杉等物種一起得以幸存至今,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并且由于同時代的同一類群的相似物種都已經滅絕,成為了孤立而進化緩慢的孑遺植物,被譽為“植物大熊貓”、“植物活化石”,在研究古植物、古氣候和系統發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2006年3月,國家郵政局發行《孑遺植物》特種郵票一套4枚,展現了銀杏、水松、珙桐和鵝掌楸等4種著名的孑遺植物。其中,銀杏、水松、珙桐都是中國特有的孑遺植物,也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鵝掌楸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圖片來源:肖愛華
來源: 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