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現的巨盜龍

巨盜龍的化石發現過程非常有趣,巨盜龍出土于內蒙古的二連盆地,且二連盆地是非常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在2005年的時候就有節目組在此地拍攝記錄片,當時正在進行一種名為蘇尼特龍的化石挖掘工作,蘇尼特龍是一種蜥腳類恐龍,化石非常大,拍攝記錄效果也非常好,于是攝影組想完美重現一下化石由發現到挖掘的全過程,溝通完后古生物學家就開始在附近尋找新的化石點,沒多久就找到了一塊裸露出來的化石,從暴露出來的部分來看,這塊化石也非常巨大,應該就是蘇尼特龍了,攝影組工作人員異常興奮,架好設備就開始拍攝工作,接下來古生物學家邊挖邊講,過了一會,古生物學家就感覺有點不對勁,雖然這塊化石很大,但完全不符合蜥腳類恐龍蘇尼特龍的骨骼形態特征,而更像是一種獸腳類恐龍,最終一種全新的恐龍就這樣意外被發現了,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巨盜龍。

像鴕鳥一樣的巨盜龍

巨盜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獸腳類恐龍,跟竊蛋龍同屬一個家族,竊蛋龍家族的成員往往體型較小,而巨盜龍卻是個例外,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巨盜龍的體長能達到8米,高度約5米,體重可接近2噸,體型能趕上許多大型肉食性恐龍,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

從外形上看,巨盜龍非常像目前最大的鳥類——鴕鳥,而且它跟鴕鳥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巨盜龍跟鴕鳥一樣長有喙狀的嘴,可以輕松切割植物;其次巨盜龍跟鴕鳥的腦袋較小、脖子修長、后肢強壯,雖然它們體型很大,但修長且強壯的雙腿讓它們都擁有極快的奔跑速度;最后巨盜龍跟鴕鳥都長有羽毛,但由于它們體型都太大了,因此都不會飛翔。

來源: 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