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界,如果你想要來個多巴胺色穿搭,植物學家們也能給你安排的妥妥當當。這是因為,植物的花、莖、葉、根、皮、果、種子、木材等都能作為提取色素的原材料。
植物染色
植物染色是一項古老的工藝技術,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設有專門掌管紡織品染色的官員“染人”。至秦漢時期植物染色已超越礦物染色成為當時主流的染色技術。到唐宋時期此項技術更是發揚光大,植物染色制成的大量華美絢麗織物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海外。直至19世紀50年代,英國化學家帕金在制取抗瘧藥物奎寧試驗時意外地從煤焦油中分離出世界上第一種合成染料——苯胺紫,隨后在20世紀天然染料逐漸被合成染料取代。
盡管如此,植物染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了幾千年,這份自然饋贈的色彩仍未褪色,我們依然可在少數民族服飾或博物館展廳一隅中欣賞它的美貌。
如今市面上流行的多巴胺色系和美拉德色系穿搭,靈感分別來自能讓人分泌多巴胺而心情愉悅的明亮艷麗色彩和烹飪食物時焦化褐變形成的暗淡溫和色彩。那么哪些植物染料屬于多巴胺色系?哪些又屬于美拉德色系?我們將【自博百科】系列推送中為大家一一揭曉。
01
紅色
茜草(Rubia cordifolia),茜草科茜草屬,使用部位:根莖、根
茜(qiàn)草是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常見的攀援草本植物,長1.5~3.5米。東漢時期的《漢官儀》記有“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這里的“茜”就是指染紅的茜草,而“卮(zhī)”是指染黃的梔子,這個我們后面會講到。當你路過野外灌叢草地時,茜草總能在不經意間成功引起你的注意——把有倒生皮刺的莖勾在你的衣物上。你不得不先把它們扒拉開,同時還要小心被刺劃傷。
茜草的莖有4棱,葉通常4片輪生,披針形,基部心形,邊緣有齒狀皮刺,兩面粗糙。茜草染色的秘密在于它的地下部位,其根狀莖和節上的須根為紅色,含有茜素,可制成天然紅色染料茜素紅。另外一種茜草科茜草屬下的染色茜草(Rubia tinctorum)多生于沙地,主要分布于印度、阿富汗、伊朗至歐洲南部,從它根部提取的土耳其紅和茜草玫瑰紅是西方古代常見的植物染料。
02
黃色
**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茜草科梔子屬,使用部位:果實
梔子又名野梔子、黃梔子,花期在3~7月,開花時潔白芬芳,花冠高腳碟狀,頂部通常6裂。比起這種單瓣的梔子,我們更為常見的是梔子的重瓣變種白蟾,是深受大家喜愛的庭院觀賞植物。
梔子除了花美之外,果實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梔子果期為5月至次年2月,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表面有凸起的翅狀縱棱 5~9條,頂端有著長達 4 厘米的花萼,極具辨識度。果實成熟時由綠色變為黃色或橙紅色,用簡單的煎煮法就可從中提取出梔子黃色素,又稱藏紅花素,是一種水溶性類胡蘿卜素。秦漢時期的宮中御服就是用梔子果實染的黃色,后來由于不耐日曬的緣故,黃色染料便有了新起之秀“槐花”,明艷的梔子黃就退居二線,目前更多地被應用于食品和化妝品領域。
03
藍色
板藍(Strobilanthes cusia),爵床科板藍屬,使用部位:莖、葉
中國古代傳統的五色體系由青(藍色)、赤(紅色)、黃、白、黑五種正色組成。戰國時期《荀子·勸學》記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說明當時的藍染技術正是取材于藍草。這里的“藍草”是泛稱,凡是可以制取靛(diàn)藍這種染料的植物均可稱之為藍草,目前世界上主要有木藍(豆科木藍屬)、蓼藍(蓼科蓼屬)、菘藍(十字花科菘藍屬)和板藍(古籍中也稱馬藍)這四種植物。中藥材板藍根是菘藍的干燥根,而板藍的干燥根和根莖其實是南板藍根,注意不要混淆哦。
據研究報道,人類開始使用靛藍染料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4000年前。藍色一直是我國許多民族服飾文化的代表色,他們將古老的藍染技術沿用至今,例如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貴州苗族的蠟染和侗族的侗布等,各有特色。紅河哈尼族采用的是傳統的發酵法制作靛藍:首先將收割回來的板藍莖葉放入藍靛塘里,待發酵后撈出莖葉,撒入石灰攪拌,慢慢地塘底會沉淀出藍色的靛膏,撈出晾干備用即可。
來源: 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