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鋼廠煙囪還在噴吐二氧化碳時,傳統光催化技術還在為3%的轉化效率掙扎?西安交通大學團隊在《能源前沿》發布突破性成果:其研發的0D/1D鉍基鈣鈦礦/WO? Z型異質結催化劑,在可見光下將CO?轉化為CO的效率提升300%,產物選擇性達98.7%,相當于在萬噸廢氣中精準"捕撈"碳分子,為工業碳減排按下"加速鍵"。
從"單打獨斗"到"光合協作":Z型異質結打通電子高速路
傳統催化劑如同瘸腿運動員——鉍基鈣鈦礦擅長捕捉CO?卻易"抱團失效",WO?能拆解水卻無力還原碳。研究團隊仿植物光合作用,構建Z型電子鏈(一種雙向電子傳遞系統):
- 0D鈣鈦礦(Cs?Bi?I?)化身"捕碳手",專攻CO?→CO轉化
-
1D WO?納米棒擔任"拆水工",分解水提供電子
通過原位生長技術將兩者原子級鍵合(圖1d),形成納米級"電子立交橋"。實驗顯示,電子傳輸效率提升50倍,電荷復合率降低80%。
"釘子與軌道"設計:1D骨架鎖死0D粒子防脫逃
鉍基鈣鈦礦的致命傷是遇水團聚。團隊利用靜電吸附原理(WO?帶正電 vs 鈣鈦礦帶負電),將0D納米顆粒像釘子般錨定在1D納米棒表面。電鏡圖像顯示,15%負載量的復合催化劑(CBI/WO?-15%)中,鈣鈦礦間距穩定在50納米(圖1d),徹底解決"抱團罷工"難題。論文證實,該結構使活性位點暴露量增加3倍。
三組數據破紀錄:弱光環境照樣高效捕碳
在模擬陰天的420nm可見光下(100mW/cm2):
- 效率躍升:CO產率16.5 μmol/(g·h),較純鈣鈦礦(5.3 μmol/(g·h))提升300%(圖3a)
- 精準狙擊:98.7%產物為純凈CO,僅含0.3%甲烷(圖3b),杜絕有毒副產物
- 日夜連軸轉:連續工作9小時效率零衰減(圖3d),同位素標記(13CO?)證實碳源100%來自廢氣
暗藏短板:暴雨天效率打七折
技術仍存局限。論文指出,當光照強度<50mW/cm2(相當于暴雨前夕),CO產率下降30%。團隊坦言:"這如同太陽能車突遇烏云——光子'燃料'供應不足。"正開發"稀土元素助催化劑",目標將弱光響應提升50%。
產業革命:鋼廠碳捕集成本直降60%
以千萬噸級鋼廠測算:
? 傳統碳捕集:600元/噸 + 高能耗
? 新技術:屋頂裝光反應器 + 零額外耗能 + 產物CO用于煉鋼
綜合成本降至240元/噸,年減碳量相當于種植3.6萬公頃森林。
倫理警鐘:鉍元素降解周期待驗證
盡管使用無鉛材料,但鉍在自然環境中的降解行為尚未明確。論文呼吁建立"催化劑遺骸追蹤系統",防止環保技術反成生態負擔。
正如研究者所述:"當每一縷陽光都在吞噬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將照進現實。"這項突破不僅破解工業碳捕集痛點,更推動光催化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鋼鐵叢林。
來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