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動駕駛農機因光線昏暗、人群遮擋險些撞上田間勞作的農民時,如何讓機器“看清”每一個潛在風險?湖南農業大學團隊在《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發表創新算法,其研發的「YOLOv8n-SS模型」通過融合空間深度壓縮(SPD-Conv)與動態注意力機制,將農田密集行人檢測精度提升至83.6%(較原模型提升7.2%),為智能農機裝上“透視眼”。

從“誤判漏檢”到“毫秒鎖定”:多尺度掃描破解遮擋困局
傳統視覺算法在農田場景常“抓大放小”——收割機揚起的塵土會掩蓋彎腰拾穗的農人,如同透過濃霧看飛鳥。研究團隊在YOLOv8n框架中植入“無損壓縮模塊(SPD-Conv)”,將圖像分割為微網格再重組,避免下采樣導致的小目標信息丟失。論文數據顯示,該技術使模型對低分辨率行人的捕捉能力提升58%,相當于將標清監控升級為4K高清探頭。團隊比喻:“這像把碎紙機里的紙屑重新拼成完整文件,一粒麥穗都不放過。”

“動態調焦”黑科技:強干擾下誤報率驟降35%
面對60%遮擋率的農田場景(如人群穿梭于果樹間),團隊引入“選擇性卷積核(SK)”——算法能像人眼調焦般動態選擇最佳檢測模式:3×3卷積核掃描全身輪廓,5×5捕捉局部肢體。實驗顯示,在含26,000標注行人的農田數據集中,模型對遮擋目標的漏檢率從38.4%降至9.7%,誤將農具識別為人的錯誤減少35%。更關鍵的是,系統每秒處理72.6G浮點運算,僅需RTX 4060顯卡即可實時運行。

暗藏挑戰:極端光照下可能“短暫失明”
技術突破仍存局限。論文指出,在低于10勒克斯(相當于月光)的極暗環境,模型召回率會從73.8%降至65.3%。研究負責人坦言:“這如同突然關燈時人眼需要適應——算法需0.5秒重新校準光譜特征。”團隊正研發“紅外-可見光融合模塊”,目標將暗光檢測穩定性提升至90%。

產業爆發點:智能農機或減80%碰撞事故
以我國280萬臺收割機保有量測算,該技術每年可避免約4.2萬起田間事故。實驗中,搭載該系統的收割機在模擬麥田場景成功識別20米外蹲姿拾穗者(僅占畫面0.3%),較傳統算法探測距離提升3倍。尤為重要的是,模型在復雜場景的能耗僅增加15%,未來可嵌入農機邊緣計算終端。

倫理警示:算法公平性亟待破局
研究同時揭示隱患:訓練數據若缺乏多元膚色樣本,模型對深膚色行人的漏檢率可能升高12%。團隊呼吁建立“農田安全算法倫理標準”,避免技術紅利惠及不均。

正如論文所述:“當每臺農機都擁有晝夜無休的‘安全哨兵’,人機協同農業將邁入零風險時代。”這項突破不僅攻克了密集遮擋場景檢測難題,更在礦山安全、應急救援領域開辟新路徑。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