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旬高齡深潛萬米,用畢生心血丈量海洋。以科學家的嚴謹叩問深海奧秘,以赤子心懷點燃創新火炬。從南海沉船到海底熱液,足跡勾勒出中國深海研究的經緯;從實驗室到科普講臺,詮釋了知識分子的擔當。汪品先院士,用生命丈量海洋深度,以學識澆筑民族脊梁。
汪品先(1936年-),中國海洋地質學泰斗,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地質系,長期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研究。82歲高齡時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南海1400米海底,成為全球最高齡深海科研工作者。
2018年,汪品先搭載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時照片。來源:人民網2018年,汪品先82歲,他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9天時間里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
“沒想到40年后我也下到了海底”
1978年,中國的石油科技代表團到法國、美國去考察,汪品先是其中一員。那次活動讓他大開眼界,在為期兩個月的考察中,他們參觀了十幾家石油公司和大學實驗室。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上的石油公司已經開始往深海里探索了,汪品先第一次聽說人可以下到海底。
“在巴黎的一個宴會上,我旁邊坐著一個瘦瘦的法國科學家,他在深潛領域頗有建樹,曾經下潛到地中海里,說海底的海百合特別漂亮,他讓我有機會一定要下去看看,沒想到40年后我也下到了海底。”汪品先說。
當汪品先第一次下到南海深處,他看到可燃冰出口的地方有層層疊疊的冷泉貽貝群。他們還意外發現了深水的珊瑚林,由各種各樣的樹枝狀的珊瑚組成,高的像喬木,矮的像灌木,更矮的像草,看起來很像陸地上的園林,但卻是由動物組成的。它們在一片漆黑的深海海底,構成了另一個生物世界。“海底太美了,深潛的時候如同愛麗絲夢游仙境。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尋覓的。”汪品先激動地說。
深潛觀測的部分圖片。來源:人民網
從首次聽說“深潛”到親自下到海底,從不惑之年到耄耋之年,汪品先為了這個“深潛”夢想整整等待了40年。
“當時的條件連個舢板船都沒有”
1960年,汪品先從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后,被分配到華東師范大學海洋地質系工作,名字很好聽, 但是根本沒有人知道什么是海洋地質。
到了20世紀70年代,汪品先和他的同事們依靠簡陋的設備,建立起了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他們住的宿舍是以前的病房,工作的實驗室是廢舊車間,用來研究微體化石的是兩個對不上焦的顯微鏡。
“當時的條件連個舢板船都沒有,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海洋研究。我就要到了一些海底表層的泥土進行采樣,然后在男廁所里用吃飯的大瓷盆子把泥沖洗之后,沉下來的沙子里有海洋的微體化石,再放在顯微鏡底下去研究。” 汪品先說。
20世紀70年代起,他通過微體化石系統地進行古環境研究,曾完成我國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體古生物分析任務。80年代中期起,他首次發現了南海等西太平洋邊緣海在冰期和間冰期旋回中環境與沉積變化的古海洋學放大效應。但是,深海研究的突破性成果需要依靠國際大洋鉆探,而大洋鉆探航次是要通過國際競爭才能實現的。
1997年,汪品先提出在南海鉆探東亞季風歷史紀錄的建議書,在國際評審中名列第一;1999年初,他作為首席科學家成功主持了中國海區的首次大洋鉆探,實現了中國海科學深海鉆探零的突破。此后,他一直在為推動我國的深海研究做貢獻。
“我做的是‘院士后’”
1999年,南海實現了中國海區的第一次深海科學鉆探,即大洋鉆探184航次。“這個航次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主持的,也是以中國人為主開展的研究。我們在南海打了那些井之后,得到了西太平洋最好的海底沉積記錄,非常完整地記錄了西太平洋環境變化的歷史。”汪品先說,當登上國際大洋鉆探船時,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
2011年起,汪品先開始做他這輩子“一件比較大的事情”,他成了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的組長。這個計劃全國共有30多個單位、700多名研究人員參加,其中包含60個研究項目,是我國海洋領域第一個大型基礎研究計劃,采用一系列新技術探測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過程及其演變,最終獲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早先一直有觀點認為南海是“小大西洋”,但以汪品先為主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南海的研究發現,南海成因其實有著獨特的模式,并未遵循大西洋形成模型。此外,他們還發現,低緯度地區的氣候并非只受高緯度北極冰蓋驅動,而是有自己的變化規律。
“我感到非常高興,經過我們差不多十年的奮斗,我們提出了‘板緣張裂’‘低緯驅動’等新認識, 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 汪品先說。 “南海深部計劃好比解剖了一只麻雀,我們研究了南海是怎樣產生的,后來怎樣變化的,今后會往什么方向去演變。”
55歲時,汪品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3歲時,他開始做深海研究。
“我是沒有博士學位的,但是我是選上院士之后做了很多深海的工作,我做的是‘院士后’。”汪品先風趣幽默,多年前當被問及今后的規劃時,他顯得從容堅定,“我70多歲的時候想干到80歲,80歲的時候想干到85歲,滿85歲的時候,我想干到90歲。”
汪品先為什么能夠成績斐然?很多人認為,除了他對海洋事業發展具有前瞻性視野外,還因為他自始至終保持著活躍的創新思維。汪品先時常教導學生“德育崇尚信仰,科學貴在懷疑”。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要獨立思考、不斷懷疑。正因為他一直持有懷疑態度、一直有新的想法,才能一直拓展創新的領域。
“海洋檔案”整編
信息來源:
1.“院士后”汪品先:82歲9天3次深潛南海[EB/OL]. 人民網.2021-06-23
2.王蘇 林寧.汪品先:在深鉆、深潛、深網里深耕[EB/OL]. 科學網.2024-10-25
來源: “海洋檔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