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臨近,粽葉飄香,軟糯香甜的粽子是許多人喜愛的傳統美食。從健康角度看,粽子雖美味,卻并非人人適宜,不當食用可能帶來健康隱患。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三科夏相宜主治醫師為您科普吃粽子的注意事項及應對建議。
一、粽子易傷脾胃,消化不良者慎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能補中益氣,但質地黏滯,不易消化。《本草綱目》記載:“糯米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對于脾胃虛弱、濕氣重或消化不良的人群(如老人、兒童、慢性胃炎患者),過量食用易導致腹脹、噯氣、反酸,甚至便秘。
建議:
1.可搭配山楂茶、陳皮水或麥芽茶飲用,幫助行氣消食。
2.細嚼慢咽,每次不超過1個(約100克);避免冷食,冷糯米更難消化。
二、高糖高脂,加重濕熱體質
傳統粽子常含高糖(豆沙粽、蜜棗粽)或高脂食材(咸肉粽、蛋黃粽)。中醫認為,此類粽子易助濕生熱,加重濕熱體質人群的口苦、舌苔黃膩、痤瘡、便秘等問題。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血糖波動;高脂血癥患者需警惕血脂升高。
建議:
1.糖尿病及高脂血癥患者盡量選擇雜糧粽(如燕麥、薏米、紅豆餡),減少糖和肥肉比例。
2.濕熱體質者可搭配綠豆湯清熱利濕。
三、咸粽鈉含量高,加重痰濕與高血壓
咸粽子中的腌制肉類、蛋黃等含鹽量較高,過量攝入會加重痰濕體質的水鈉潴留引起水腫、痰多癥狀,升高血壓,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建議:
1.高血壓患者優先選擇低鹽粽子,避免搭配咸菜、醬料。
2.食用后可飲用玉米須茶或茯苓粥,幫助排濕利尿。
四、粽葉與添加劑潛在風險
部分商販為保持粽葉鮮綠,可能使用化學浸泡手段(如硫酸銅),長期攝入會損傷肝臟。此外,防腐劑、人工甜味劑等添加劑也可能加重身體代謝負擔。
建議:
1.選購自然黃綠色、無刺鼻氣味的粽葉包裹的粽子。
2.自制粽子更安全。
如若一不小心貪嘴過度服用粽子后出現積食、胃脹等不適,可用萊菔子(蘿卜籽)煮水代茶飲,配合按揉足三里穴或內關穴,在家中簡單處理后,癥狀仍不能緩解,需于醫院求助專業醫師。
專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三科陸勝主任醫師提醒,食用粽子時間有講究,避免晚餐或睡前吃粽子,粽子雖美味,切不可貪食。粽子是節日文化的載體,但健康食用需因人而異。合理選擇、適量品嘗,才能既享受傳統美味,又避免“病從口入”。若有明顯不適,建議及時于醫院就診。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心血管內三科 夏相宜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夏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