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今天是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記得做——觀天象!
今晚9時左右,蒼龍七宿的“龍頭”角宿會升至正南中天,到午夜12時左右,整條蒼龍的“龍形”會橫亙在夜空中,亦稱“飛龍在天”。
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習俗,家家都要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
其實,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艾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古人發現蒼龍七宿四季都有變化
我國古人為觀測天象,先后選擇了黃道、天球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這二十八星宿每七宿為一組:東方為蒼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
古人發現,每年仲春卯月初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嶄露頭角,整個蒼龍七宿的身子還在地平線以下,稱之為“龍抬頭”,一年農事也由此開始。
到了仲夏午月(對應農歷五月)初,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中正”之位,而“中”表示“午”,“正”表示“端”,因此得名“端午”,這時農作物也開始進入旺盛生長的階段。
再到仲秋初,蒼龍七宿在西方下落,莊稼開始成熟。
而到了仲冬時節,萬物開始伏藏,蒼龍七宿隱藏在地平線之下。
端午夜12點將出現“飛龍在天”
比去年“遲到”40分鐘左右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端午節當晚可見的“龍”是東方蒼龍,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這七宿分別象征龍的不同部位,角宿作龍頭,亢宿為脖頸,氐宿為胸膛,房宿為龍腹,心宿是龍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龍尾,生動勾勒出一條龍的形象。”王科超說。
與去年相比,今年端午節對應的公歷日期提早了11天,看到“飛龍在天”的時間也會更晚,大約在午夜12點。
王科超解釋,相同的恒星天象在一天中出現的時間除了受歲差經年累月的影響,也與公歷日期的早晚直接相關。同一顆恒星,大約每天都比前一天提前4分鐘升起。
“因此,今年從‘龍頭’抬起、升至正南中天,到‘飛龍在天’出現的時間,都會比去年晚40分鐘左右?!蓖蹩瞥f,以北京地區為例,在下午3點半左右,“龍頭”角宿就會從地平線升起,隨后緩慢移動,到晚上9點左右升至正南中天。12點左右,象征“蒼龍”中心的心宿二運行至正南方,整條“蒼龍”橫亙夜空。隨著時間推移,“龍形”會逐漸西落,慢慢沉入地平線以下,在黎明前逐漸隱沒。
王科超還表示,雖然我國古人記錄了端午節時的“飛龍在天”天象,但實際上這一天象并非只在端午節夜空出現。由于東方蒼龍跨度約90度,“體形”龐大,在夜空中的位置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今年夏季,公眾都可以在夜空中看到整條蒼龍出現在不同的位置。
來源: 有用科普微信公眾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