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氣體探測器還像行李箱般笨重時,如何讓手機變身“電子鼻”?東南大學團隊在《Engineering》期刊發布創新成果,其研發的「超薄等離子體傳感系統」通過一枚硬幣大小的芯片(1.8厘米×1.2厘米)和藍牙連接,將丙酮蒸氣檢測靈敏度提升至69dB(相當于在萬人體育館中清晰捕捉一根針落地的聲音),為工業安全、智能家居按下“嗅覺革命”鍵。

從“實驗室巨獸”到“口袋神器”:超薄芯片破解靈敏度悖論
傳統氣體檢測依賴大型光學儀器,如同用天文望遠鏡觀察隔壁廚房。研究團隊提出“欺騙表面等離子體(一種通過金屬結構模擬光波傳導效應的技術)”,在PCB電路板上設計亞波長金屬結構,將微波信號束縛在納米級空間。論文數據顯示,該技術使傳感器局部靈敏度達到同類微波器件的108倍,相當于用顯微鏡取代望遠鏡觀察分子振動。團隊比喻:“這就像在郵票大小的地盤上建了一座信號放大器城。”

“軟件定義”黑科技:1秒鎖定致命氣體
技術核心在于「自適應共振追蹤算法」。當傳感器接觸氣體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會像海綿吸水般膨脹,改變等離子體共振頻率。系統通過藍牙連接手機APP,每秒掃描2272次頻率并自動鎖定信號峰值,響應速度較傳統掃描模式快3倍。實驗顯示,該系統對丙酮蒸氣的檢測下限達425ppm(百萬分之425),僅為丙酮爆炸下限的1/58,相當于在足球場大小的空間中識別出一滴香水揮發的氣味分子。

暗藏玄機:強電磁干擾下可能“嗅覺失靈”
盡管技術突破顯著,局限性仍存。論文指出,當遭遇25dBm(相當于大功率路由器)的電磁干擾時,傳感器信噪比會從69dB降至55dB,可能導致誤報。研究負責人坦言:“這如同在搖滾演唱會中試圖聽清耳語——雖能捕捉信號,但需要更強大的降噪算法。”團隊正研發“電磁屏障涂層”,目標將抗干擾能力提升至30dBm環境適用。

民用潛力:智能手表可預警甲醛超標
以我國每年2000萬新房裝修家庭測算,該技術可將甲醛檢測儀體積縮小至智能手表芯片級別。實驗中,搭載該系統的原型設備在10立方米密閉空間內,5分鐘內識別出0.1毫克/立方米的甲醛濃度波動,較市售便攜設備精度提高12倍。更關鍵的是,整套系統功耗僅需紐扣電池供電,未來或嵌入空調、空氣凈化器實現24小時環境監測。

正如論文所述:“當每部手機都配備‘電子鼻’,有毒氣體泄漏將無處遁形。”這項突破不僅攻克了微型高敏氣體檢測難題,更為糖尿病呼吸診斷、醉酒駕駛實時監測提供了技術儲備。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