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龜鱉日”(World Turtle Day)。該紀念日由美國龜鱉救援組織(American Tortoise Rescue,簡稱ATR)發起,旨在倡導龜鱉爬行動物的保護,提高公眾對于保護龜鱉及其不斷減少的棲息地的意識。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海龜專家小組(Marine Turtle Specialist Group, MTSG)發布了《2024年東太平洋海龜區域報告》,勾勒出東太平洋地區5種海龜在13個國家和地區中的分布、生存、威脅與保護現狀。這份長達百頁的報告,不僅記錄了海龜的苦難史,也指明了生態保護行動的希望之路。
棱皮龜:時間緊迫的種群拯救
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是全球體型最大的海龜,其東太平洋種群正面臨生存危機。目前,該種群的成年雌性數量已不足1000只,并在從墨西哥至厄瓜多爾的太平洋沿岸有15個主要產卵海灘(每年產卵超過20次,且密度超過10巢/公里/年)和149個次要產卵地(產卵不穩定且數量有限)。
雖然多數重要產卵地為法定保護區,但哥斯達黎加仍報告了持續的卵類盜采問題,而海岸開發也正在不斷壓縮海龜棲息空間。更嚴重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和海灘面積減少使得孵化成功率和性別比(受溫度影響)面臨著長期改變的危險。
報告指出,成年棱皮龜通過衛星遙測被追蹤到在南太平洋環流區覓食,主要集中在秘魯和智利外海的深海區域。未成年個體的活動則更加分散,在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與智利海域均有記錄。然而,這些覓食區卻與小型沿海漁業區高度重合。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00至2000只棱皮龜被誤捕,并導致了其中30%至50%最終死亡。
2012年啟動的《區域行動計劃》被視為該種群恢復的關鍵框架,重點措施包括:保護所有巢穴、擴大港口誤捕調查范圍、識別高風險海域、研究捕后死亡率等。在此計劃支持下,各類合作保護網絡應運而生,旨在為本地及區域層面協調科研和保護活動。
玳瑁:紅樹林的隱秘守望者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在東太平洋是極度瀕危的物種。報告識別出6個主要產卵地和40個次要產卵地。尤其在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中居多,玳瑁幾乎依賴紅樹林濕地完成其整個生活周期。空間生態研究表明,大部分雌性玳瑁在產卵后活動范圍極小,具明顯的“非遷徙”特征,而遺傳學研究顯示孵化后的幼龜多在本土水域生活,這種“原棲覓食忠誠”行為在海龜中較為罕見。
玳瑁的主要威脅來自人為捕撈和棲息地破壞。紅樹林水域中常見“炸魚法”(即自制爆炸物捕魚)和底棲網具廣泛使用,嚴重威脅各年齡階段的玳瑁。同時,非法捕獵用于制作龜殼工藝品的現象依然普遍。氣候變化影響著紅樹林和珊瑚礁系統,也在逐步削弱其棲息地承載力。
綠海龜:從低谷中緩慢回升的希望之星
綠海龜(Chelonia mydas)是本區域中生態適應性最強的海龜種之一,其分布范圍從墨西哥延伸至秘魯。報告確認了39個主要產卵地和29個次要產卵地,集中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和厄瓜多爾。
墨西哥米卻肯州的長期監測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當地的雌性產卵數量有顯著增長,證明保護行動正在取得實效。然而,哥斯達黎加和厄瓜多爾等地仍存在盜采龜卵和食用雌龜肉的問題。
在覓食區,綠海龜多見于淺海瀉湖和海草床,如哥倫比亞、秘魯沿岸。美國產卵個體在圣地亞哥灣和圣蓋博河聚集,但由于電廠關閉導致海水降溫,其覓食習性及活動范圍正在改變。此外,船只撞擊和重金屬污染已成為當地綠海龜個體健康的重要威脅。
太平洋麗龜:數量多但依然脆弱
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為本區域數量最多的海龜種,在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馬的部分海灘有著集體同步產卵(arribada)行為,年產卵量可達百萬級別。但這種“密集產卵”策略也使其極易遭遇大規模捕捉或干擾。
該種群不僅在近岸水域覓食(如巴拿馬、秘魯),也在遠海廣泛活動。誤捕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針對成龜和亞成體階段,嚴重影響種群更新。
紅海龜:跨洋旅客的邊緣保護
紅海龜(Caretta caretta)在東太平洋無固定產卵地,其北太平洋種群來自日本,常在墨西哥和加州外海覓食,主要聚集區為墨西哥的烏洛亞灣。南太平洋紅海龜則來自澳大利亞和新喀里多尼亞,在秘魯與智利沿岸海域聚集。兩種群均高度依賴近岸覓食區,且皆遭遇嚴重誤捕問題。
從協議到行動:保護網絡初見成效
東太平洋區域的13個國家和地區均已將海龜納入國家保護法案,并簽署了《美洲海龜保護與保育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國際協定。各國也積極開展港口調查、遠程追蹤、標記再捕、棲息地修復等科研行動,并在部分海域實施漁具改良(如使用圓鉤、海龜逃生(TED)裝置)和部分時間禁漁。數據顯示,哥斯達黎加、墨西哥和厄瓜多爾等地已建立數十個長期監測點和保護項目,部分海龜種群顯示出穩定或恢復趨勢。
“每只海龜都是海洋健康的晴雨表。”報告主編強調,東太平洋海龜的保護成效,將直接影響從阿拉斯加到合恩角的生態系統。當月光再次灑在科羅拉海灘,新孵化的幼龜沖向海浪,它們的旅程或許仍充滿未知,但人類編織的保護網,正在讓希望隨洋流蔓延。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供讀者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編譯 | Richard
編輯 | Samantha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