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中國建筑科技館由執行館長分管科普工作,設置科普管理部組織實施科普工作,制定了專門的科普制度。每年年底制定下一年度科普工作計劃,通過員工績效的方式激勵和支持科普工作高質量完成。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2024年度,中國建筑科技館向社會公眾提供展覽展示、科普活動、研學活動、社會教育、文化創意等科普服務,全年累計開放307天,接待社會觀眾23.62萬人次,科普場所建筑面積1.85萬㎡。本年度,場館和設備暫無升級和更新。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全年累計開展各類科普活動1500余場,研學活動800余場,累計參與人數超7萬人次。其中多措并舉推動科普資源和科普服務“走出去”,打造“行走的科學課堂”。“疊高跨遠”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走進華中科技大學附屬花城中學、光谷第一初級中學等學校,帶領學生使用定制教具模型塑造立體空間、開展疊高競賽,感受結構力學的奇妙,種下一顆熱愛科學的種子。“匠心課堂”等活動走進武漢華城里社區、武昌實驗小學、佛祖嶺流芳社區、武漢市三眼橋小學等社區、學校,推動建筑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5月25日,由湖北省科學技術廳、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年湖北省科技活動周暨武漢市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在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舉行;中國建筑科技館專設展區,通過圖文展板、文創產品、科普活動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展示中國建筑科技和建筑文化,參與人數超200人。9月12日,中國建筑科技館精彩亮相2024年湖北省全國科普日活動分會場暨洪山區全國科普日活動,參加2024年武漢市全國科普日暨首屆武漢科普嘉年華主場活動,入選武漢市首批科普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參與人數超170人。10月19日,中國建筑科技館精彩亮相2024東湖論壇企業科普東湖行活動,展出中國古建筑文創及新時代建筑“黑科技”,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圍觀,參與人數近100人。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公共科普服務公開透明,搭建“兩微一抖”自媒體矩陣,通過微信、微博、抖音提前發布節假日開放信息、科普活動預告信息、教育活動信息、臨展信息。全年新媒體平臺微信發布推文120余篇,微博發布70余篇,微信粉絲量破20萬+,閱讀量31.2萬;視頻號、抖音發布視頻作品25條,開設了“科普小課堂”視頻專欄,針對館內建筑展品及建筑知識做講解,打造自己的科普視頻品牌。
受到各類媒體報道240余次,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媒體報道60余篇(條),湖北日報、湖北衛視、長江日報等省級媒體報道100余篇(條);榮獲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武漢市建筑科普文明空間等、華中師范大學培訓實踐基地等各類授牌5項。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動員科技工作者上講臺,授課工作者包括西班牙高迪研究院院長貝列·佐迪·費格羅拉·羅杰教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專家單雁川、建筑師宋瑋、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譚剛毅教授、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唐克揚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王子耕副教授、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程世丹教授。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依托“傳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志愿者招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活動44場,累計服務8437.5小時,講解1015場,服務超3.05萬人次,獲得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武漢市十佳文旅志愿服務項目、全國文化遺產講解重點展示項目、武漢市最美志愿者、東湖高新區最美志愿者等10余項榮譽。暑假期間,“匠心筑夢”小小講解員暑期培訓班,注冊49名小學生受聘為中國建筑科技館“小小講解員”,提供2866場次講解,服務時長6083小時,成為建筑文化“代言人”、建筑科普“小使者”。
中國建筑科技館科普經費來源于舉辦單位自籌,2024年度科普經費1500余萬元,共有專職科普人員22人、兼職科普人員4人,科普志愿者300余人。
二、特色工作
聚焦建筑主題,多方聯動,舉辦聯合展覽,增加優質科普資源和科普服務供給。一是舉辦“高迪:瞬時即永恒”展覽。展覽分為“序曲 黃金時代”“第一幕 工作室,夢工廠”“第二幕 古埃爾,理想贊助人”“第三幕 圣家堂,信仰的拱心石”“尾聲 永恒高迪”五個部分,呈現高迪的建筑生涯、創作理念及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并融入其作品與東西方藝術、科學的關系,從多元維度展現高迪的杰出建筑成就,揭示其作品擁有近乎永恒般生命力的原因。二是舉辦“智繪未來·青少年AIGC創意科普展”,參展作品全部由武漢青少年使用AIGC工具創作,充滿童趣又兼具人文關懷,展現了武漢青少年對未來城市的無限憧憬。
**聚焦荊楚地區,多措并舉****打造建筑科技文化的形象窗口與建筑科普的行業高地。**一是打造科普教育品牌,結合高迪展、常設展的展藏資源,深入闡釋展覽價值內涵,邀請策展人、行業專家深度導覽臨展,舉辦8場“魯班講壇”公益講座,其中部分講座走進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等知名高校,近20萬名觀眾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聆聽了講座。二是打造社會教育品牌,讓科學的種子在全社會播種,讓創新的思潮在全社會涌動,舉辦10場特色鮮明的“匠心課堂”社教活動,深入學校、社區、工農子弟兵學校等不同群體中,將專業的建筑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故事。三是打造研學旅行高地,累計舉辦800余場研學活動,科普教員通過專業講解、模型展示、現場體驗等多種方式,接待來自湖北省內省外、中國港澳臺、泰國、俄羅斯、非洲等地區的研學團隊,讓觀眾深切感受中國建筑的科技魅力和工匠精神的溫度。
聚焦文化傳承,多管齊下,推動建筑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一是上新文創產品150余款,種類涵蓋生活用品、紀念品、擺件類、科普類、裝飾首飾類等,新增數字型文化產品,挖掘館藏展品的文化元素和亮點,不僅依托高迪展開發出一款款充滿高迪馬賽克藝術風格的產品,還有各種地標建筑主題系列文創,賦予了作品無限的生命力與藝術感染力。二是積極赴外參展,受邀參與「2024最中國·文博市集2.0 無盡之藏」、湖北省第二屆文創大賽等文創行業展覽(活動)5次,100余款產品外出展示,獲得湖北省第二屆文創大賽獎項入圍,展現建筑歷史的脈脈溫情與深邃魅力,在傳播建筑文化的同時,激發出觀眾們對于建筑科技的熱愛與探索。
三、工作計劃
(一)優化展陳空間,持續舉辦臨展,提升展覽科普力
一是精心打造高質量展覽與文化空間,積累并整合專業性、權威性資源,以此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以“中國建筑科技館空間升級的多元路徑”專家研討會為理論基礎,重點優化“未來建筑展廳”,以“建筑與科學”為主題,豐富展廳科普內容。
二是持續舉辦臨時展覽,第一季度攜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與人民文博,共同推出“開化寺建筑與壁畫數字展”,通過VR技術與展覽相結合,科普宋代建筑與風土人情;在第三季度,推出“走,去火星”展覽,通過互動體驗與科普知識,帶領觀眾探索宇宙的奧秘。同時探索展覽輸出業務,打造具有建筑特色的展覽IP品牌。以開館來自主策劃的臨展與藏品為資源,重點打造“木構”“中國民居”“高迪”等科普展覽品牌。
(二)拓展科教賽道,優化文創體系,提升內容科普力
一是開拓建筑科創教育業務,聯合專業科技教育公司,共同打造建筑科技館科技教育培訓品牌,通過AIGC、機器人、建筑科技等方面教育培訓,主攻教育部直屬白名單賽事,填補科技館高端賽事課程空白。同時推進研學品牌化,開發新課程和申報湖研學課程獎,聯合華科“見微知筑”工作室,研發全新的建筑科普課程,將學科教育、課外實踐與科技館深度融合,提升科普課程品質。
二是系列化科普文創產品開發,在推出系列建筑文創產品的基礎上,注重產品的系列化、故事化和情感化設計,同時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推出系列建筑文創產品,每個系列圍繞一個特色的文化主題展開;初步計劃“古代建筑輝煌系列”“地方建筑特色文化系列”“江湖文化系列-湖北地域特色”等,增加產品的連貫性與收藏價值;年度面向市場至少成功推出一個系列。全年上新文創產品不少于80款。
(三)深化社教服務,夯實基地創效,提升公益科普力
一是以賽促學,積極申報和準備國家、省、市級科普講解大賽,提升講解員接待服務水平;志愿服務方面,打造“文化助老 樂享銀齡”志愿服務新項目,豐富志愿項目品牌矩陣,擴大公益科普范圍。夯實基礎,強化志愿者內在凝聚力。組織開展常態化志愿講解不少于1000場,鞏固志愿者與科技館之間的粘性,增加場館公共科普力量。持續深化“匠心課堂+魯班講壇”社教雙品牌。挖館藏文化資源優勢,新策劃科普課程不少于3門,全年實施不少于10場,持續擦亮科普公益品牌。深化館校合作。新增館校合作簽約不少于4家。
二是重點規劃科普繪本出版,聚焦建筑科技創新典型成果,策劃空中造樓機科普繪本出版發行。并持續舉辦品牌活動,聚焦元旦、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及臨展開放,全年舉辦特色品牌科普活動不少于5場。做精科普短視頻推廣,將建筑科技文化與節點節慶相結合,每月策劃科普小視頻不少于2個。
來源: 中國建筑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