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2 日,2024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得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在2025科普中國說“多維地球 寰宇共生”世界地球日主題場帶來演講《從荒漠到綠洲,書寫林草“綠色奇跡”》,講述了我國在荒漠化治理領域的不懈努力與卓越成就。

地球陸地面積約占全球的 1/3,其中約 40% 屬于缺水的旱區。在這片廣袤的旱區中,約一半土地面臨荒漠化威脅,同時,也集中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貧困人口。

中國作為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較廣、受影響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經過 70 年接續奮斗,尤其是“三北”工程實施 45 年來,在荒漠化治理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國 53% 的退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提前 10 年實現了聯合國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PART1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秘籍”

我國的荒漠化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離不開以下幾方面的關鍵因素。

(一)法律保障

我國于 2001 年頒布了全球第一部專門針對防沙治沙的法律,為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這一法律的實施,使得防沙治沙工作有法可依,為各項治理措施的有效推進奠定了基礎。

(二)科技引領

科技在荒漠化治理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20世紀50年代騰格里沙漠的治理為例,在修建包蘭鐵路的過程中,我國科研人員在借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自主研發了“五位一體”的治沙技術——即利用草方格固沙、植物固沙、工程固沙、化學固沙與機械固沙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

這項技術榮獲1988 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同年獲得特等獎的還有東風導彈、核潛艇等。

(三)全民參與

荒漠化治理離不開全民的廣泛參與。全民參與的模式,不僅為治沙工作提供了豐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更提升了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PART2 治沙實踐:從荒漠到綠洲的時空跨越

(一)黃河“幾字彎”的綠色蛻變

位于黃河上游的“幾字彎”區域曾是我國土地沙化的重災區,從 1990 年到 2020 年,這一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0—2010年間,“幾字彎”先是從“黃土裸露”逐漸變為“淺綠”,2010年以來則由“淺綠”加速轉變為“深綠”,綠色屏障更是向西北推進了 100 —200 公里。這一顯著的生態變化,直觀地反映了我國治沙工作的顯著成效。

(二)烏蘭布和沙漠的生態奇跡

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的科研人員,經過 45 年的不懈奮斗,成功將烏蘭布和沙漠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如今林網防護下的“米糧川”和“塞上糧倉”。

PART3 沙漠科考:解碼沙海的十年攻堅

我們不但治沙,還要了解沙漠,了解沙漠的脾氣,了解沙漠發生、發展的規律。從2006年開始,在科技部國家重大基礎項目支持下,我們連續10年開展了兩期庫姆塔格沙漠科學考察項目。

在這個考察中,我們有一些收獲:

一是沙礫磧的發現與命名。

在很多人想象中,沙漠都是高大的沙丘,但科考隊發現并命名了一種特殊地貌——沙礫磧。它是一種由沙、土和礫石混合組成的特殊地質結構,表面覆蓋的礫石層可有效抑制風沙活動。研究推測,該地貌可能形成于冰川作用,與阿爾金山的地質演化密切相關。

二是對羽毛狀沙丘的深入究。

羽毛狀沙丘是庫姆塔格沙漠中一種獨特的沙丘類型,其形態特征是主脊(軸)清晰,兩側有許多羽翎狀的分支??瓶紙F隊通過實地測繪發現,傳統衛星影像對這類沙丘高程的判讀存在誤差——羽毛狀沙丘中間的“轍”是沒有高程特征的,但在衛星影像判讀中卻顯示為有高程。這種誤判主要源于構成沙丘的沙礫在粒徑和物質組成上的差異,導致其對遙感信號的反射特性不同。盡管實際高程并不存在,但由于沙礫的物理特性,衛星影像上卻呈現出高程的假象。這一發現對衛星影像判讀的準確性提出了新的思考,相關成果還被《自然》(Nature)雜志作為亮點報道。

“羽毛狀沙丘”的衛星影像。圖片來源:劉虎俊,王繼和,廖空太,等.庫姆塔格沙漠的“羽毛狀沙丘”形態的觀測[J].地學前緣, 2007, 14(3):190-196.DOI:10.3321/j.issn:1005-2321.2007.03.017.

PART4 治沙新篇:從 “人力時代” 到 “智能時代” 的跨越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治沙工作正加速邁向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階段。

植樹機器人、機械扎草方格設備等新型裝備投入使用,實現了從“手提肩扛” 到 “機械作業” 的轉變。

在治沙實踐中,工廠化種植模式也逐漸興起。通過建立現代化植物工廠和綠色工廠,實現了植物的高效培育和種植。在內蒙古恩格貝,溫室植物工廠成功種出了香蕉等熱帶水果。

光伏治沙是近年來探索出的一種生態治理新模式。它通過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 的復合模式,實現了土地資源的立體利用:光伏板吸收太陽能發電,板下陰影區和板間則種植甘草、苜蓿等經濟作物,光伏板間則可發展沙漠鴕鳥、肉羊等特色養殖。以典型的 “光伏治沙 141 模式” 為例,光伏板兩側設置 1 米防護帶,板下預留 4 米隔離帶用于種植養殖。該模式通過科學布局,使土地綜合效益提升 3 倍以上,真正實現了將 “沙害” 化為 “沙利”。

我國的荒漠化治理成果不僅在國內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治沙經驗正通過“一帶一路”等國際平臺向全球傳播,通過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上分享我國的治沙經驗和技術,我國積極推動全球荒漠化治理進程,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全球生態挑戰,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來源: 科普中國說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