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肛腸日來了,今天來聊聊最常見,也最多被誤判的——馬桶中的一抹紅。有的人認為是上火、痔瘡,不當一回事。有的人看到噴血就慌了神,以為得了絕癥,不敢去醫院檢查。今天,湖南婦女兒童醫院肛腸科副主任聶英玲跟大家來聊聊便血背后的真相,教你科學應對這個“紅色警報”。

看得見的黑便,看不見的便血

看不見≠沒有血,一般來如果出現黑便,出血量至少超過50~70毫升(一小茶杯)了。除了我們常見的鮮紅色、暗紅色便血以及黑便之外,還有一種出血無法用肉眼分辨,那就是潛血。

潛血是失血量小或血液已被分解而無法肉眼辨別的便血,必須通過“大便潛血實驗”才能發現,一些上消化道(比如胃、膽道)出血的病人,血液在從食道到肛門這個長途旅程中已經被消化液分解成各種碎片了,只有通過潛血實驗才能找到它的蛛絲馬跡。

便血≠痔瘡!這些疾病都可能“便血”

很多人一便血就喊“上火”“長痔瘡”,但實際上,便血的原因遠比想象中復雜:

1.最典型的“肛腸信號”

**痔瘡:**便血多為無痛、鮮紅、點滴狀,排便后紙巾帶血;

**肛裂:**便血伴撕裂樣劇痛,大便表面或便紙上有鮮血;

**肛瘺:**反復肛周腫痛、流膿,偶爾帶血。

2.消化道“內部危機”

**結直腸癌:**便血顏色暗紅,?;煊叙ひ夯蚰撘?,伴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交替)、腹痛、體重驟降(1-3個月體重下降5kg以上);

**腸息肉:**無痛性便血,出血量少(僅大便隱血陽性);

**潰瘍性結腸炎:**黏液膿血便(血、膿、黏液混合),伴左下腹痛、腹瀉。

3.全身性疾病“預警”

**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可表現為全身多部位出血,便血只是其中之一;

**藥物/飲食影響:**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導致消化道出血。

便血的顏色可用來判斷出血位置

1.如果是鮮血便病變多在肛門/直腸(距肛門10cm內)

主要特點是:顏色鮮紅,多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后即刻出現。

2.如果是暗紅色血便病變多在結腸(如乙狀結腸、降結腸)

主要特點是:血液與糞便混合較為均勻,可能伴有其他腸道癥狀。

3.如果是黑便病變多在胃/小腸(出血位置高)

主要特點是: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樣,有光澤,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量大且速度快,也可能出現暗紅色血便甚至鮮血便。

這5類人,及時來肛腸科就診!

1.血與大便“糾纏不清”

血不是附在大便表面,而是均勻摻雜在糞便中,甚至出現黏液、壞死組織——可能是腸癌或潰瘍性結腸炎。

2.排便習慣“突然變臉”

便血同時伴腹瀉便秘交替(比如今天腹瀉3次,明天便秘難解)、大便變細(有凹槽),警惕腸道占位。

3.“老痔友”突然加重

長期痔瘡患者突然便血增多(如噴射狀出血)、疼痛加重,或用藥后無緩解**。**

4.家族里有“腸癌基因”

直系親屬(父母、子女、親兄弟姐妹)患結結直腸癌,便血風險比常人高3倍!

5.老年人“沉默的便血”

60歲以上人群即使“偶爾一次”便血,建議直接做腸鏡——這個年齡層腸癌檢出率是年輕人的12倍!

來源:湖南婦女兒童醫院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婦女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