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二點的急診科燈光依舊明亮。一位剛結束長途飛行的程序員因左腿腫脹疼痛痛苦地蜷縮在檢查床上。經超聲檢查,他的下肢深靜脈已被血栓完全堵塞,如同被淤泥阻斷的河道,隨時可能引發致命性“洪災”。這個真實案例揭示了一個潛伏在血管里的“沉默殺手”——下肢深靜脈血栓(DVT)。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負責人龍華君主任醫師提醒:下肢深靜脈血栓就像血管里的“隱形地雷”,未經及時處理的血栓,多數會演變為慢性血栓形成后遺癥,讓患者長期忍受腿部腫脹、疼痛和潰瘍的折磨。更可怕的是,約10%的血栓會突然脫落,順著血流“漂流”到肺部,瞬間堵塞肺動脈,引發致命性肺栓塞。

血栓危險藏在哪兒?

血栓的形成并非偶然,醫學界將其歸結為著名的“Virchow三聯征”,就像點燃炸藥的三根引線,任何一根被觸發都可能引發危機:

1.血流淤滯:久坐、久臥、長途旅行時,腿部肌肉缺乏收縮,血流速度可下降50%。

2.血管損傷:手術、外傷、靜脈置管等直接破壞血管內膜。

3.血液高凝:遺傳性凝血異常(如蛋白C缺乏)、腫瘤、懷孕、口服避孕藥等,會使血液黏稠如“粥”。

哪些高危人群需警惕?

1.長期臥床患者

比如中風、骨折患者,因肢體活動受限,血栓發生率高達60%。

2.長途旅行者

連續乘坐交通工具超4小時,血栓風險增加4倍。蜷縮的腿部血液就像被堵住的溪流,極易淤積成患。

3.孕產婦

懷孕和產后階段,激素變化與活動減少雙重作用,使血栓發生概率是普通人的5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特殊群體。

4.骨科手術后患者

髖關節、膝關節置換手術后,若未及時采取預防措施,血栓發生率可達40%-60%,因此術后規范抗凝治療至關重要。

身體發出哪些“求救信號”需就醫?

血栓早期可能無癥狀,但出現以下表現需立即就醫:

1.下肢腫脹

用卷尺測量,若單側腿圍比對側粗3cm以上,就像突然變粗的“蘿卜腿”,可能是血栓堵塞血管的信號。

2.疼痛發熱

小腿后側按壓時出現劇烈疼痛,皮膚溫度明顯升高,行走時脹痛加劇,這是血管“報警”的強烈信號。

3.皮膚變色

當皮膚出現發紅、青紫,淺靜脈像蚯蚓般凸起,說明血栓已經造成嚴重的循環障礙,必須立即就醫。

4.比下肢癥狀更兇險的是肺栓塞的“死亡警告”

突發呼吸困難、胸痛、咯血,甚至暈厥,是深靜脈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的征兆!出現相關癥狀應立即撥打急救120或馬上至醫院急診科就診

確診后如何治療?

1.抗凝治療

黃金藥物: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等,需持續3-6個月。但治療期間需要定期監測凝血功能(INR值),確保療效同時避免出血風險。

2.溶栓治療

嚴重血栓或肺栓塞患者,醫生會通過導管直接向血栓部位注射溶栓藥物,就像用“溶解劑”快速疏通堵塞的血管,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出血風險,需嚴格評估使用。

3.物理防護

急性期要抬高患肢制動,讓血液更好地回流;恢復期則需逐步進行踝關節抗阻訓練,幫助激活腿部肌肉泵血功能。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

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師表示,下肢深靜脈血栓防勝于治,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1.動起來,激活血流

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3分鐘,做踝泵運動(上下勾動腳尖),就像給腿部血管做“健身操”;每天堅持步行6000步,讓肌肉成為天然的“血泵”。

2.穿對襪子

醫用梯度壓力襪的正確使用,可使血栓發生率下降70%,但要記得白天穿戴,夜間脫下讓血管“休息”。

3.科學補水

每天飲水1500-2000ml(心腎功能正常者),維持血液正常黏稠度,避免血液濃縮。

4.高危人群藥物預防

術后或長期臥床者,醫生會根據情況開具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藥(如利伐沙班)等藥物,這些“保命藥”必須嚴格遵醫囑使用,切勿擅自停藥。

5.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要陷入這些誤區

“腿腫休息就好”→延誤治療恐致肺栓塞!

“吃藥會大出血”→規范監測下抗凝藥安全性高。

“血栓治愈后不用管”→復發率5%-10%,需定期復查超聲。

專家提醒

龍華君主任醫師提醒,一旦察覺單側腿腫、發熱等異常癥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排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雖可怕,但只要我們提高警惕,積極運用科學的預防手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降低血栓風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急診科 毛婷彧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毛婷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