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廣西一家醫院連續收治了3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因連續多日過量飲酒及高脂飲食引發胰腺自我消化,血清淀粉酶水平超過正常值上限10倍,進ICU搶救才脫離危險。
這類案例臨床已屢見不鮮,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年發病率越來越高,在20~40歲工作人群中的構成比顯著升高(占63%)。
胰腺:人體的精密生化工廠
胰腺是人體最“脆弱”的消化器官。胰腺雖只有15厘米長,卻是人體唯一兼具內外分泌功能的器官,其功能堪比精密生物化學工廠,每天分泌1.5升胰液,內含30多種消化酶;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則掌控血糖平衡。當這座工廠“罷工”時,后果遠超想象。
三大致病機制解析
1.膽道疾病:胰腺的“鄰居危機”
70%人群的膽管與胰管共用出口,膽囊結石如同“定時炸彈”。當直徑>5毫米的結石卡在共同通道,膽汁反流導致胰酶異常激活,24小時內即可引發胰腺水腫。數據顯示,膽源性胰腺炎占全部病例的52.7%,其中65%患者既往無膽絞痛史。
2.飲食失控:美食背后的陷阱
高脂飲食(單次攝入50克以上脂肪,相當于2個炸雞腿)可使胰液分泌量激增3倍。500毫升烈酒可引發胰管痙攣,其代謝產物乙醛直接損傷腺泡細胞。暴飲暴食后,胃部瞬時擴張刺激迷走神經,引發胰酶過量分泌
3.代謝異常:隱形的“慢性毒藥”
當甘油三酯>11.3mmol/L時,血液呈乳糜狀,脂質顆粒堵塞胰腺微血管。這類患者占急性胰腺炎的18.9%,且復發率是普通患者的4倍。
疾病信號識別要點
1.典型癥狀四部曲。
(1)劇痛:上腹部持續性刀割樣痛,60%患者疼痛放射至背部。
(2)嘔吐:85%患者出現膽汁性嘔吐,且吐后疼痛不緩解。
(3)發熱:38~39℃中度發熱,持續3~5天。
(4)皮膚改變:重癥患者出現臍周青紫或腰側瘀斑。
2.血液檢測。血液檢測是診斷金標準:血淀粉酶>500U/L(發病6-12小時升高),配合影像學檢查,增強CT顯示胰腺腫大、周圍滲出。
關鍵治療策略
1.黃金救治原則。立即禁食,發病初期連水都不能喝,通過靜脈補充營養。持續靜脈泵入生長抑素,抑制胰酶。鎮痛管理首選間苯三酚,禁用嗎啡。
2.重癥監護技術。對高脂血癥患者采用血脂吸附技術,治療3小時后甘油三酯水平平均降低80%。超聲引導下置管引流胰腺壞死組織。
飲食管控與日常監測
1.飲食管控三色法則
(1)紅色食物——禁止食用
高脂肪、高糖、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酒精等)都屬于紅色食物,可能刺激胰腺分泌,加重炎癥,應嚴格避免。這些食物會加重胰腺負擔,延緩康復,需完全禁食。
(2)黃色食物——適量食用
代表中風險食物,例如:低脂蛋白質(如雞胸肉、魚肉)、低糖水果(如蘋果、梨)、精細主食(如白米飯、面條),可在病情穩定后少量食用,但需謹慎。這些食物需根據個體情況調整,避免過量,建議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食用。
(3)綠色食物——推薦食用
代表低風險食物,例如: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湯、稀粥)、低纖維蔬菜(如南瓜、胡蘿卜)、低脂乳制品(如脫脂牛奶、酸奶)。適合急性胰腺炎患者食用,有助于康復。這些食物應以少量多餐為主,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
2.高危人群監測
膽結石患者建議每6個月復查B超,結石直徑大于1厘米建議手術。高血脂人群每周應進行2次居家血脂檢測。飲酒者每日酒精攝入<25克(約200毫升紅酒)。
避開這些常見誤區
誤區1.“喝粥養胃”。
真相:急性發作期任何食物都刺激胰液分泌,需嚴格禁食。
誤區2.血脂正常就不用吃藥
真相:甘油三酯>5.6mmol/L即需啟動藥物治療。
誤區3.腹痛緩解就能出院
真相:癥狀消失后仍需監測血清鈣、C反應蛋白等指標至少72小時。
遠離胰腺危機,要掌握“少油、戒酒、控血脂”六字箴言,定期進行腹部超聲篩查,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通過科學的綜合防控策略,守護好身體里這個沉默而重要的器官。記住:科學飲食不僅是對胰腺的保護,更是對生命健康的長期投資!
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潘慧玲
來源: 潘慧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