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撕裂橋梁支座后,竟能像更換汽車保險絲般快速修復?重慶交通大學團隊在《結構與土木工程前沿》發布的重磅成果,讓這一設想成為現實。其研發的準浮式分級耗能抗震系統(QFSRS),通過3D打印可替換耗能單元(REDR)與四階段耗能機制,使中小跨徑梁橋在0.3g強震中橋墩位移驟降55%,震后維修時間從3個月壓縮至2小時,相關技術已在我國某高速公路橋梁落地應用。

“汽車保險絲”搬進橋梁:四重耗能拆解地震暴力
傳統橋梁抗震如同“一次性塑料袋”——剪力鍵在地震中損毀率超60%,修復需整體更換支座,耗時費力。研究團隊借鑒汽車碰撞吸能盒原理,設計出模塊化REDR單元:平時懸浮在梁體與橋墩間,地震時依次觸發摩擦耗能、局部犧牲、整體耗能四重機制。實驗數據顯示,在模擬0.4g(相當于烈度9度)地震的振動臺測試中,系統將梁體最大位移從26.37厘米壓至12.63厘米,橋墩底部應變僅微增6.17%,實現“傷皮不傷骨”的精準防護。

3D打印“耗能魔方”:屈服強度比傳統工藝高15%
技術突破藏在REDR的制造工藝中。團隊采用不銹鋼3D打印技術,制造出蜂窩狀耗能單元,其屈服承載力達399.5千牛,能量吸收能力1.2×10?牛·毫米,相當于單塊單元可吸收40輛小轎車撞擊的能量。更巧妙的是,耗能單元采用“樂高式”卡扣設計,震后維修只需拆除變形模塊,更換成本從傳統方案的50萬元降至8萬元。論文透露:“這就像給橋梁裝上可替換‘關節’,壞哪里換哪里。”

振動臺極限實測:誤差率比GPS定位還低
研究設置了“地獄級”驗證:輸入Imperial Valley、El-Centro、Taft三種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從0.05g階梯加壓至0.4g。在1200gal(約0.4g)強震測試中,系統將橋墩與梁體相對位移從20.79厘米壓縮至9.3厘米,數據誤差率低于3%。但實驗也暴露短板——當峰值加速度超0.4g時,REDR預測誤差升至8%,如同“自動駕駛突遇冰面”,需攻克材料疲勞累積效應。

每公里省下300噸水泥:綠色抗震的新范式
相較于傳統抗震設計,QFSRS的模塊化特性還能減少建材消耗。以跨徑20米梁橋為例,采用新系統可減少混凝土用量15%,相當于每公里橋梁節省300噸水泥。團隊算了一筆生態賬:若全國50萬座中小橋梁應用該技術,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20萬噸。目前,重慶某高速橋梁試點顯示,系統全壽命周期成本降低40%,抗震壽命從50年延長至80年。

正如論文所述:“當抗震設計從‘硬碰硬’轉向‘四兩撥千斤’,基礎設施將真正實現與地球‘和解’。”這項突破不僅改寫橋梁抗震邏輯,更為核電安全殼、超高層連廊等場景提供了“傷而不毀”的新思路。

來源: FrontCl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