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暴雨中,斜拉橋的鋼索劇烈搖晃,威脅橋梁安全——這一困擾工程界數十年的難題,如今被人工智能技術按下“減速鍵”。天津大學、重慶建筑職業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聯合團隊在《結構與土木工程前沿》發表最新成果,通過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優化磁流變阻尼器(MRD)控制策略,將斜拉橋拉索振動抑制效率從傳統方法的49.38%提升至90.24%,接近主動控制的95.03%,為大型橋梁安全防護開辟新路徑。

從“被動挨打”到“智能防御”:LSTM讓阻尼器學會“預判”
傳統斜拉橋振動控制依賴被動阻尼器(類似汽車減震器),但無法根據實時振動調整阻尼力,效率不足50%。團隊創新性地將LSTM神經網絡植入磁流變阻尼器系統,通過耦合有限元分析和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生成高精度數據集,訓練出能“記憶”振動規律的智能模型。這種“智能記憶中樞”可實時分析拉索位移、速度數據,預判未來0.02秒的振動趨勢,并動態調整電流強度,讓阻尼器輸出最佳抗力。實驗顯示,在模擬南京長江二橋A20拉索的1Hz正弦載荷下,智能系統將振動幅度從178.45厘米壓縮至17.41厘米,耗時僅需傳統方法的1/5。

液態鎧甲“變形記”:磁流變流體的秒級響應
磁流變阻尼器的核心是磁流變流體(MRF),這種液體含有微米級磁性顆粒,通電后可在1毫秒內從“液態”變為“半固態”,如同給橋梁穿上“液態鎧甲”。團隊采用雙桿剪切閥式阻尼器,通過COMSOL和Fluent軟件模擬磁場與流體的相互作用,精確量化電流強度與流體黏度的關系。數據顯示,電流從0A升至4A時,阻尼力從500牛躍升至4500牛,響應速度比傳統電磁閥快3倍。論文比喻:“這相當于給每個磁性顆粒裝上導航系統,電流一響,萬‘?!瘹w位。”

極端天氣大考:狂風暴雨中誤差率低于2%
研究團隊設置了三類極端工況測試系統可靠性:正弦波載荷模擬規律性風雨、高斯白噪聲模擬隨機車流沖擊、雨振聯合載荷模擬強風暴雨。在10m/s風速、35°攻角的雨振實驗中,智能系統將振動幅度從20.79厘米降至4.71厘米,阻尼效率達77.37%,比傳統Bang-Bang半主動控制策略提升27.73個百分點。但實驗也暴露短板:當風速超過15m/s時,系統預測誤差上升至8%,如同“自動駕駛突遇暴風雪”,需進一步優化模型泛化能力。

成本與效能的平衡術:能耗僅為主動控制1/3
相較于主動控制系統需持續供電的“能耗大戶”,智能半主動控制僅在調整電流時耗能。數據顯示,在相同阻尼效果下,LSTM系統能耗僅為線性二次調節器(LQR)主動控制的32%,且無需額外傳感器網絡。目前,該技術已在我國某跨海大橋試點,團隊正研發“分布式智能阻尼集群”,目標將單套系統成本控制在傳統液壓阻尼器的1.2倍以內。

正如論文通訊作者吳騰教授所言:“當每一根鋼索都擁有‘數字神經系統’,橋梁安全將從‘亡羊補牢’轉向‘未震先防’?!边@項突破不僅為斜拉橋延壽,更為風電塔、超高層建筑等柔性結構振動控制提供了新范式。

來源: FrontCl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