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穿越前:
本系列文章以“明朝造船記”展覽為基礎,通過歷史還原與角色代入的形式,帶領讀者走進明代造船的黃金時代,一層層揭開明代造船的全景。
600多年前的明朝,有一座造船廠的規模之大、建制之全、技術之高令人驚嘆。它的名字叫“龍江船廠”,位于南京秦淮河西岸,占地約50余萬平方米,相當于0.7個紫禁城。這里不僅是明代最重要的官方造船基地之一,也是鄭和下西洋所用船只的重要建造地。
一座堪比宮殿的船廠,到底長什么樣?
明朝造船業之發達在當時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從淮南清江船廠、山東北清河船廠到南京的龍江船廠、寶船廠等,都是規模龐大的官辦造船廠。特別是南京,在明初設為首都后,成為全國造船和管理的中心。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以及各種用途的河船、海船,許多都出自南京造船廠。
說起龍江船廠的來歷,其實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出具雛形。當時的南京稱作建康,是抗金的戰略要地。南宋政府在秦淮河南岸設立了“龍灣都船廠”,專門為水軍制造戰船。據記載,從1250年到1279年,這里共修造戰艦3550艘,平均每年造船超過百艘。元代繼續延用該址,而到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更是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設立工部直屬的“龍江船廠”,并將其納入國家海運戰略的核心。
選擇南京設廠并非偶然,這里地處長江中下游交匯要道,河網密布,水運發達?!碍h都皆江,四方往來,省車挽之勞,而樂船運之便。”在這樣的區位優勢下,龍江船廠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為擁有完整配套體系的“航海工業園”。
據《龍江船廠志》記載,船廠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約450米,整體布局劃分清晰。東部是行政管理區域,設有提舉司、工部分司等官署;西部為生產作坊區,設有木工、鐵作、油漆、索具、篷布等多個工坊;中部是核心船塢區,與秦淮河相連,船只建成后可直接下水。此外,廠區內還有約70畝油麻地,用于榨取桐油,為船體涂層提供天然防腐原料。從設計到材料,從管理到生產,龍江船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造船產業體系,成為當時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造船基地之一。
從官員到工匠,這座船廠是如何高效運轉的?
如此龐大的工程體系,自然離不開一套成熟高效的管理體系。明朝派遣工部專職官員監督造船,確保效率與質量雙管齊下。從明弘治二年(1489年)到嘉靖三十年(1551年),共有十二位官員主理龍江船廠的造船事務。其中,撰寫《南船紀》的沈啓和《龍江船廠志》的李昭祥等十人都是進士出身,名副其實的“學霸型管理者”。
廠內設有提舉司(正八品)全面統領事務,副提舉(正九品)協助管理,匠科司吏負責調配各類工匠,料科司吏掌管木材、銅釘、桐油等物資,典史處理文書檔案。工匠來源廣泛,主要征自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沿江沿海地區,按“廂”與“甲”編組管理,分工明確,工種齊全,達到三十余類,既有技藝傳承,也有制度規范。部分皇家專用的黃船,更需來自內官監、御馬監等機構的特派匠人參與建造,標準之高可見一斑。
造成寶船的地方,如今還能挖出舵桿
明成祖朱棣繼位后,為加強對外交流與海權建設,派遣鄭和七下西洋,規模之大、航程之遠、人數之眾,震驚世界。支撐這場遠航工程的,就是包括龍江船廠、寶船廠在內的多個國家級船廠。南京“寶船廠”因鄭和大西洋應運而生,專用的獨立新廠,位于南京三汊河以南,屬于兵部管轄,而龍江船廠則隸屬工部,兩者廠址相鄰、分工互補,構成明代造船網絡的核心。龍江船廠建造的船型種類繁多,除了遠洋海船,還有湖船、戰船、巡船、漕船、漁船、黃船等近三十種用途。
隨著鄭和遠航的終止,明仁宗朱高熾下令“停止下西洋”。大量建成的寶船被調回南京,在龍江船廠與寶船廠的船塢中集中停泊。由于缺乏后續使用和保養,這些巨船逐漸腐朽沉沒,僅留下鐵力木結構的桅底、舵桿等部分堅固構件。
2014年起,南京建寧路施工中,考古人員在10米深的基坑中陸續發現了大量明代造船遺物,包括多根長達11米的鐵力木舵桿、絞關木、桅底坐木、造船工具和日常器物,實證了龍江船廠作為鄭和寶船建造和停泊地的重要地位。
不僅如此,明代南京還有黃船廠、馬船廠、快船廠等多處專業船廠,共同構成完整的船政體系。同時,南京還保留了四部與造船相關的重要文獻:《龍江船廠志》《船政》《南船紀》《船政新書》,后人稱之為“五廠四書”,代表了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與制度體系的高度成熟與知識積累。
它不僅造船,更造出了中國的遠航底氣
自南宋到明朝末期,龍江船廠延續運作長達500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長期持續運作的大型官辦船廠。它所確立的建造標準、管理制度和工藝流程,成為明清時期全國其他船廠的“樣板”,影響深遠。今天的船廠遺址上仍保留著部分船塢遺跡,向人們展示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沒有發動機、沒有鋼鐵結構、沒有現代造船設備的古代中國,正是憑借龍江船廠這樣龐大而精密的造船體系,一艘艘木船駛出海岸,將絲綢、瓷器、茶葉與中華文明傳播到萬里之外。這座船廠,不僅是一段工程奇跡,更是一段夢想遠航的堅實支撐,一段鐫刻在歷史上的國家記憶。
作者簡介:周甜,科普創作者,專注博物館教育與科學傳播,愿用文字點亮好奇,用故事講述科學。
來源: 中國航海博物館 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