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患者在服用藥物時,不慎將整排6顆活動假牙一同吞下,導致腹痛住進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經CT檢查發現假牙已進入腸道,需等待自然排出。此類事件并非個例,我們整理了一份實用指南,幫助大家科學應對。
一、誤吞假牙的潛在風險
活動假牙通常帶有金屬卡環和塑料基托,進入消化道后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1. 梗阻風險:卡在食管或腸道狹窄處引發梗阻。
2. 黏膜損傷:尖銳部分劃傷消化道黏膜導致出血。
3. 誘發腸套疊(一段腸子套入相鄰腸管),嚴重時可能導致缺血壞死。
二、黃金處理時段要牢記
1.4小時內:若明確假牙仍在胃部,可通過急診胃鏡安全取出(此階段取出風險較低)。
2.超過4小時:因個體消化速度差異,異物可能已進入小腸,需密切醫學觀察,等待自然排出(通常需3天-7天)。
三、居家觀察期間“三要三不要”
要做到:
1. 每日記錄排便情況,用棉簽檢查排泄物(確認假牙是否排出)。
2. 進食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條)保持排便通暢。
3. 每日3次輕揉腹部(順時針方向)促進腸道蠕動。
要避免:
1. 盲目服用瀉藥(可能加重腸道損傷)。
2. 劇烈運動或腹部按摩(可能造成移位損傷)。
3. 食用高纖維食物(如芹菜、竹筍)增加梗阻風險 。
四、以下癥狀需立即就醫
出現以下情況請即刻前往急診:
1.持續加劇的腹部絞痛。
2.嘔吐物帶血、咖啡渣樣物質,便血或黑色柏油樣大便(提示消化道出血)。
3.超過72小時未排便排氣(警惕完全性腸梗阻)。
五、預防勝于治療
1. 服藥/進食前:養成取下假牙的習慣,尤其吃黏性食物(如湯圓、年糕)時更易誤吞。
2. 日常維護:睡前用假牙清潔片浸泡,檢查卡環牢固性;夜間睡眠時需取下假牙。
3. 定期檢查:每半年到口腔科調整假牙,松動假牙及時修復。
4. 升級選擇:優先考慮種植牙或固位性更好的修復方式(減少誤吞風險)。
溫馨提示:
65歲以上老年人因吞咽功能減退,誤吞風險增加3倍-5倍。建議家屬為佩戴活動假牙的老人準備專用取戴鑷子,并在藥盒旁設置“取下假牙”提示卡。如遇誤吞請保持冷靜,立即禁食禁水,攜帶相同款式的假牙模型及時就醫。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管護師李春梅
來源: 溫州市護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