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據媒體報道,知名演員、主持人曹穎在一檔節目中自曝患胃癌,坦言最放心不下兒子,她表示:“我是真的后悔,兒子還小,你事業做得再好,不如多陪他長大。如果我不在了,誰能像我這么愛他。”

據悉,除了胃癌,她還患過焦慮癥、輕度抑郁,聲帶也做過小手術。

據此前消息,曹穎曾在做完胃癌手術后僅8天就復工直播帶貨。醫療專家曾建議術后靜養3個月,但她仍選擇高強度工作。

曹穎患胃癌的消息一出,相關話題沖上熱搜。

網友們表示:“千萬不要太累了,保重好自己的身體!”“曹穎的經歷提醒我們,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體檢真的很有必要”……

公開資料顯示,曹穎,1974年5月1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節目主持人、演員、歌手。2001年曹穎獲得“金鷹獎觀眾最喜愛的女演員獎”,2009年獲得華語主持群星會最具魅力主持獎。代表作品有《莞香》《天仙配后傳》《家大業大》《最愛你的人是我》等。

七成以上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據了解,胃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七成以上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田艷濤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胃黏膜在不停的損傷修復過程當中會出現一定的病變,這是很正常的一個過程。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健康飲食,生活習慣不良,胃黏膜萎縮的過程就會加速,甚至在腸化、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出現癌前病變,如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腺瘤樣息肉等,這些情況下一步再發展的話,就會出現早期癌。

**I類致癌物,胃癌“頭號幫兇”**很多人都認為胃癌發展太快,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普外科主任李剛介紹,其實胃癌并非“突然發生”,它的發展往往經歷“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胃癌”的漫長過程,而幽門螺桿菌(Hp)感染正是這一鏈條的關鍵推手。

數據顯示,約90%的非賁門部胃癌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4-6倍。早在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將幽門螺桿菌列為I類致癌物。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為40%-60%,相當于每2人中就有1人感染,可以通過C13/C14呼氣試驗或胃鏡檢查助診。

無癥狀,不代表可以不治療

70%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沒有明顯癥狀,很多人認為,自己不痛不癢沒必要去治療。對此,李剛說,無癥狀不代表無害,細菌在胃內的長期定植會引發慢性炎癥,進而可能導致一系列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可能發展為胃癌。他建議,成年感染者及時治療(孕婦可暫緩),以降低胃癌風險。特別是消化性潰瘍、胃MALT淋巴瘤患者;慢性胃炎伴萎縮或糜爛;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術后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物者等。

一人感染,要全家預防

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共餐、接吻、不潔飲食傳播,“一人感染,全家中招”很常見。李剛建議,家中有感染者,可以實行分餐制+公筷;感染者單獨使用餐具,餐后高溫消毒(100℃煮10分鐘);避免口對口喂食兒童;飯前便后洗手,食物煮熟煮透。家庭中若一人感染,建議全家人都做檢測。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直言,根除幽門螺桿菌是已明確的人類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是預防胃癌發生的最重要、最可控的手段。“及早篩查和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有效降低胃癌發生率”。李剛也建議,18歲以上人群至少進行一次Hp篩查,抓住胃癌防控的“黃金窗口期”。

50歲后定期做胃鏡、腸鏡檢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侯英勇表示,癌癥大都是靜悄悄的,等出現癥狀的時候,往往已經悄悄長大了。當出現胃部不適、胃痛、便血、嘔血等癥狀時,胃癌大都已經到進展期了。

侯英勇建議,50歲后就要定期做胃鏡、腸鏡檢查。有家族史的人要更早一些開始檢查。胃黏膜和腸黏膜每天在行使著消化和吸收功能,它們的面積其實是很大的,而且由于是深部組織,一旦出現病變,在早期往往很難被發現。

他還表示,日本的胃癌治愈率很高,主要就得益于他們的胃鏡檢查較為普及。早期病變可以在胃鏡下進行摘除。如果拖到晚期再治療,哪怕有再先進的藥物,作用都是有限的。有些患者哪怕投入了大量財力,也很難延長生命。

來源:南昌晚報、極目新聞、廣州日報、荔枝新聞、央廣網、上觀

來源: 南昌晚報、極目新聞、廣州日報、荔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