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本里的公式化作星辰軌跡,實驗室的儀器和裝置便是叩問未知的鑰匙。北京市科協推出“器以載道”專欄,以光學、力學、化學、生物學為經緯,系統梳理那些改寫學科版圖的經典儀器和科學裝置。它們既是丈量微觀世界的標尺,更是人類思維進化的里程碑。讓我們共同見證儀器革新如何叩開科技之門,見證儀器與科技發展如何綻放思想的光芒。
在浩瀚的宇宙中
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歇
郭守敬望遠鏡
不僅是中國天文觀測的“國之重器”
更是全球首個
實現大口徑與大視場融合的光學望遠鏡
用獨特的“眼睛”重新定義了
人類觀測宇宙的方式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一架新類型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望遠鏡,即“王-蘇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其以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命名,于2008年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落成并投入觀測,2012年正式進入科學巡天階段。
郭守敬望遠鏡由三個核心部件組成(如上圖所示):主動非球面施密特改正鏡(Ma)、球面主鏡(Mb)以及兩者之間的焦面系統。施密特改正鏡Ma可以跟蹤天體的運動,將天體的光反射到固定在地基上的球面主鏡Mb,再經主鏡反射后成像在焦面上。這里的施密特改正鏡Ma和球面主鏡Mb分別由24塊對角徑1.1米的可變形的六角形平面子鏡和37塊對角徑1.1米的不可變形的六角形球面子鏡拼接而成。
技術特性:大口徑與大視場的融合
20世紀90年代,傳統光學望遠鏡通常面臨“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顧的矛盾:大口徑可提高單目標觀測精度,但視場較小;大視場雖能覆蓋更多天體,卻受限于集光能力。王綬琯等科學家提出創新設計,巧妙運用主動光學技術,通過4000余塊獨立控制的鏡面單元,在觀測過程中動態調整主鏡形狀,有效口徑在3.6米至4.9米之間變化,視場(FOV)達5°,一次觀測可以覆蓋天空中約20平方度的天區面積。其焦面配有4000根光纖和光纖定位單元,光纖末端連接到16臺光譜儀,最多可以同時記錄4000個天體的光譜。
科學效能:光譜觀測的規模化突破
天體光譜是解析恒星成分、運動速度及宇宙距離的關鍵依據。郭守敬望遠鏡可精準對準視場內的目標天體,同步獲取高分辨率光譜。這一特性使其在銀河系研究中表現突出:通過對恒星化學豐度與運動軌跡的分析,科學家得以追溯銀河系不同結構的形成歷史,例如揭示旋臂結構、暗物質分布等特征。此外,在宇宙學領域,該望遠鏡為星系演化、大尺度結構測量等課題提供了海量基礎數據,有效支持了暗能量性質研究等前沿課題。
國際合作:開放共享的科學平臺
郭守敬望遠鏡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天文機構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共享數據資源和觀測設施,提升了中國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基于郭守敬望遠鏡海量的巡天數據,天文學家構建世界上第一個億星級消光數據庫,發布首幅覆蓋全天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特性圖,并首次實現銀河系三維塵埃分布與消光曲線的同步測繪。這項重要天文學研究成果,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中國博士研究生張翔宇與其導師格雷戈里·格林(Gregory Green)博士合作完成,相關論文北京時間2025年3月14日凌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
成果豐碩:天文學的新篇章
光譜數據庫:截至2024年3月,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數達到2512萬余條,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發布光譜數達到千萬量級的光譜巡天項目,為天文學研究提供了海量數據支持,其數據已被用于銀河系結構、恒星物理、黑洞搜尋等眾多領域。
特殊恒星發現:2018年發現鋰含量為太陽3000倍的超富鋰恒星;2022年一次性識別9顆超富鋰矮星,其中一顆鋰含量達太陽含量的31倍。
黑洞探測:2019年,中國科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現了一個7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LB-1,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恒星級黑洞的認知,開辟了一條利用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路。
恒星初始質量函數:2023年研究發現,恒星初始質量分布隨金屬豐度與年齡變化,顛覆了該函數“普適不變”的傳統假設,影響星系演化與暗物質研究。
郭守敬望遠鏡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它以高效的觀測能力和扎實的科學數據,持續推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數據的積累,這臺先進之眼將繼續在宇宙探索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的篇章。
制作:北京市科協融媒體中心
來源: 北京市科協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