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重癥監護室收治了一位因”頸部疼痛7天,頭痛嘔吐4天”轉診的42歲年輕患者王某。完善相關檢查診斷為:顱內靜脈血栓形成(CVST)。讓我們通過這個案例,深入了解這一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殺手”。

什么是顱內靜脈血栓?

與常見的腦動脈梗塞不同,顱內靜脈血栓是腦部靜脈系統(包括靜脈竇)發生血栓堵塞,導致血液回流受阻。這種堵塞會引起顱內壓升高和腦組織淤血水腫,嚴重時可引發癲癇、腦出血甚至昏迷。

李鑫主任醫師解釋道:人的大腦中,除了動脈負責供血,還有一套精密的靜脈系統負責將代謝后的血液送回心臟。當這些靜脈血管被血栓堵塞,就會引發一種容易被忽視卻危險的疾病-顱內靜脈血栓 (Cerebral VenousThrombosis, CVT)。它雖然僅占所有中風病例的 0.5%-1%,但誤診率卻高達50%,尤其好發于 20-50歲的青壯年群體,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

如何識別這種“隱形殺手”?

一、癥狀:頭痛可能是唯一警報

CVT的狡猾之處在于癥狀多樣且缺乏特異性。最常見的表現是持續加重的頭痛,(約占 80%病例),可能伴隨以下情況:

1. 視力模糊或復視(靜脈高壓導致視乳頭水腫)

2. 癲癇發作(腦皮層受刺激)

3. 肢體無力或麻木(局部腦水腫影響功能區)

4. 意識模糊或昏迷 (嚴重顱內壓升高)

部分患者早期僅有輕微頭痛,容昜被誤認為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若頭痛在數天至數周內逐漸加重,尤其伴隨嘔吐、視物不清,需高度警惕。

二、病因:從激素到感染的多重誘因

1. 血液高凝狀態:遺傳性凝血障礙(如蛋白C/S缺乏)、抗磷脂抗體綜合征

2. 激素變化:口服避孕藥(風險增加7-10倍)、妊娠及產褥期(占女性CVT的 20%)

3. 感染:中耳炎、鼻竇炎、腦膜炎等局部感染引發炎癥反應

4. 外傷或手術:顱腦損傷、腰椎穿刺后

5. 慢性病:腎病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

值得注意的是,約15%的病例找不到明確病因,稱為特發性CVT。

三、診斷:影像學是關鍵

1. MRI聯合 MR 靜脈成像 (MRV):無創且敏感度達 95%,可清晰顯示靜脈竇充盈缺損。

2. CT靜脈造影:適用于急診,快速評估血栓位置。

3. D-二聚體檢測:陰性結果可幫助排除低風險患者(但陽性特異性較低)。

四、治療:時間就是生命

1. 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仍是首選。

2. 降顱壓措施:乙酰唑胺減少腦脊液分泌或腦脊液外引流等措施,嚴重者需去骨瓣減壓。

3. 血管內治療:對抗凝無效的重癥患者,機械取栓或局部溶栓可能有效。

4. 病因治療:如控制感染、停用避孕藥、免疫調節治療等。

及時治療下,80%患者完全康復,死亡率可以從30%降至5%以下,但約10%的可能還會留下認知障礙或癲癇。

五、預防勝于治療

1. 經期女性避免長期服用避孕藥

2. 保證每日1500ml飲水,尤其高溫環境下長時間工作

3. 長途旅行每2小時活動四肢

4. 頭痛持續24小時不緩解立即就診

5. 如出現頭痛等顱高壓相關癥狀,及時行 D-二聚體等凝血指標檢測

李鑫主任醫師提醒

“顱內靜脈血栓年發病率約 3-4/百萬,隨著MRl技術普及,檢出率逐年上升。“該病死亡率已從 30%降至8%,但及時識別仍是關鍵。突發一生中最劇烈的頭痛,務必在黃金6小時內就醫。”王某的案例警示我們:頸部疼痛伴進行性頭痛絕非小事。保持對身體的細微覺察,掌握科學防治知識,才是守護生命健康的終極防線。

供稿:李燕妮 郭發

編審:宣傳辦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