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立祥教授,驚悉人民愛戴的藝術家朱媛媛女土離世,深表哀悼。關于她臨終選擇“去寺廟”的精神寄托,王立祥教授從“三維度”及文化、實踐與象征“層面”闡述朱媛媛生命哲思~從寺廟建筑美學與生命沉思錄、寺廟禪修實踐與終極關懷情、寺廟香火綿延與天地仁共寄……

一、寺廟建筑美學與生命沉思錄

寺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空間載體,其建筑美學以對稱布局、自然融合與靜謐氛圍為特點,為生命沉思提供了獨特的場域。朱媛媛選擇寺廟,或與其建筑美學中蘊含的生命輪回意象**有關:

1. 空間敘事:寺廟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軸線象征從世俗到超脫的路徑,契合她對生命終點的精神超脫追求。

2. 自然共生:寺廟常依山傍水,如她生前常去的嶗山寺廟,借山水之勢隱喻生命的生生不息,或成為她對抗病痛的療愈力量。

3. 光影哲思:佛殿內的明暗對比與香火氤氳,可能觸發她對生命短暫與永恒的辯證思考,正如其遺言“精神足夠強大時,一切皆是身外物”。

二、寺廟禪修實踐與終極關懷情

朱媛媛的抗癌歷程中,禪修實踐成為其終極關懷的核心方式:

1. 日常修行:據其師父透露,她每日堅持念佛、靜坐,通過**呼吸法門與心念專注緩解病痛焦慮,體現禪修對身心整合的實踐價值。

2. 臨終安寧:寺廟的晨鐘暮鼓與誦經聲,構建了儀式化的臨終陪伴。她選擇在寺廟完成生命最后一程,或源于對“往生極樂”文化符號的認同,以此消解對死亡的恐懼。

3. 利他精神:她曾多次為海鷹基金會主持公益晚會并捐款,禪修的“無我”理念與其公益行為形成互文,彰顯從“個體超脫”到“眾生關懷”的精神升華。

三、寺廟香火綿延與天地仁共寄

寺廟的香火文化承載著集體記憶與天地共情,朱媛媛的選擇亦隱含對生命延續的深層寄托:

1. 香火象征:香火不絕寓意家族血脈與精神傳承。她臨終前希望帶女兒去寺廟,實則是以香火為媒介,將母愛轉化為超越生死的“精神香火”,助孩子未來獨立堅強。

2. 天地共鳴:寺廟祭祀活動中的焚香、叩拜等儀式,將個體生命納入宇宙循環體系。她提及“寺廟是精神的象征”,或借天地之“仁”消解個體生命的孤獨感,實現與自然規律的和諧共處。

3. 文化共同體:寺廟作為社群信仰中心,其香火凝聚了無數祈愿者的情感能量。朱媛媛在寺廟中的靜默,既是對個人命運的接納,亦是對集體療愈力量的依托。

生命終章的文化注解。朱媛媛的“寺廟選擇”,是個人精神追求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深度交融。從建筑美學的空間沉思,到禪修實踐的終極關懷,再到香火綿延的天地共寄,她以藝術家的敏感與修行者的澄明,完成了對生命意義的最后一重詮釋——肉身可逝,精神永續。這一選擇不僅為個體臨終關懷提供了文化范本,更啟示我們:在醫療科技之外,人文精神與信仰體系同樣是抗擊苦難的重要力量。

愿朱媛媛女士安息,其精神之光永駐人間。

作者:王立祥

編輯:王冉冉

致謝:Deep Seek

來源: 心肺復蘇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