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震波襲來,摩天大樓的每一根鋼筋都在“顫抖”——這種肉眼不可見的微觀變形,如今被AI精準捕捉。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Engineering》發布最新成果,其研發的Phy-Seisformer模型通過融合建筑物理特性與深度學習,僅需0.2毫秒即可預測21層高樓的地震響應,速度較傳統有限元分析快2.4萬倍,相當于從“馬拉松計算”躍入“百米沖刺時代”。

給建筑裝上“神經系統”
傳統抗震分析如同用算盤解微積分:建立精細的有限元模型需數日,單次地震模擬耗時數小時。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將建筑簡化為“質點-彈簧”模型,提取樓層質量、剛度曲線等物理指紋,與地震波共同輸入AI系統。這種“物理信息注入”策略,相當于給神經網絡加載《結構動力學》教科書,使其既遵循牛頓定律,又掌握數據規律。

實驗數據顯示,該模型對四層砌體建筑的位移預測誤差僅0.0439米,屋頂加速度預測相關系數高達0.98。面對上海地區特征周期1.1秒的強震波,AI在0.02秒時間分辨率下,仍能同步追蹤386個節點的振動軌跡。團隊用“自注意力機制”解密:這就像數百個傳感器在AI腦中實時投票,自動聚焦晃動最劇烈的關鍵區域。

速度背后的“分段解碼”黑科技
在十一層不規則混凝土建筑測試中,Phy-Seisformer展現出驚人效率:完成全樓響應預測僅需傳統方法1/24629的時間。秘訣在于“分段自回歸”訓練——將長達30秒的地震波切割成150步歷史數據+20步預測數據的片段,通過重疊采樣技術,將200條原始數據擴展為百萬級訓練樣本。這種“化整為零”的策略,如同用短視頻訓練AI理解長電影,破解了長序列預測的內存瓶頸。

研究同時揭示技術邊界:當地震波振幅超過2200mm/s2(相當于上海抗震設防烈度7度),模型精度下降約12%。這警示我們,AI在極端災害場景中仍需與物理模型互補,如同天氣預報需結合衛星云圖與地面觀測。

從實驗室到城市安全網
目前,該技術已在我國某48.6米超高層建筑試點,實時監測結構健康狀態。團隊正探索“分散式數據聯邦”模式,聯合多機構建筑振動數據提升模型泛化能力。論文坦言挑戰:當建筑進入倒塌臨界狀態時,現有模型尚無法預測非線性突變,這恰似自動駕駛遇“懸崖急彎”,需攻克材料斷裂力學的終極密碼。

技術的每一次脈動都在改寫防災邏輯。當AI既能聽懂地震的“心跳聲”,又深諳鋼混森林的“語言體系”,人類或許終將實現從“災后救援”到“秒級防控”的范式躍遷。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