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牙周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科普中,牙周袋是一個會被反復提及的概念。但很顯然,對大多數非專業人士而言,牙周袋大概率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因此,我們現在就探討一下什么是牙周袋,以及它對于牙周健康的意義。

正常情況下的牙齦解剖特征

牙齦組織的結構包括游離齦、附著齦和齦乳頭3個部分。

所謂游離齦,即與牙齒表面分開(不貼合)的牙齦部分。它就像衣領保護脖頸一樣,包圍在牙頸部的外面。游離齦與牙齒表面之間有一條淺溝,稱牙齦溝,其中流淌的是齦溝液。

與游離齦相延續的是附著齦,即與牙齒和牙槽嵴表面緊密貼合的牙齦部分。它就像貼膜一樣,將牙根和牙槽嵴密封在里面,筑就了一道嚴密但也脆弱的防線。在附著齦的組織結構中,與牙齒表面貼合的部分稱為結合上皮。

圖源:維基百科(③是結合上皮,⑤是牙槽骨,⑦是齦溝上皮)

牙周炎發生時的牙齦解剖特征

牙周袋,可以理解為加深的牙齦溝。

圖源:維基百科

牙周袋的形成,本質上就是由結合上皮從牙齒表面剝離導致的。在此過程中,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硬生生地將附著齦從牙齒表面撕脫下來。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牙齦溝變成了牙周袋,牙周探診深度(PD)自然隨之增加。

很顯然,隨著結合上皮剝離的范圍擴大,牙齒(主要是牙根)暴露得越多,同時伴有牙周膜破壞、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增加,因此牙齒受到的保護和支持也就越少,牙齒松動度也隨之增加。

由此可見,健康的牙齦是維護牙周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則是擊潰這道防線的關鍵角色。只有采取有效的牙菌斑控制措施,才能牢牢守住這一道防線。

來源: 口齒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