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生命的重要治療手段,但飲食管理同樣是治療的核心環節。不當的飲食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或心腦血管并發癥,而科學的飲食方案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以下從蛋白質、水分、電解質、維生素等關鍵維度,解析透析患者的飲食核心原則。
一、優質蛋白:維持營養與減少毒素的“平衡術”
透析會加速蛋白質的分解與流失,若攝入不足易導致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但過量攝入則會增加代謝廢物(如尿素氮),加重透析負擔。
1. 攝入量
- 血液透析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1.0-1.2克蛋白質,其中50%-70%為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瘦肉、魚類)。
- 腹膜透析患者:因腹透液中含有蛋白質(每日約丟失5-15克),需適當增加至1.2-1.5克/公斤體重。
2. 優選蛋白種類
- 避免植物蛋白為主:傳統觀念認為“腎病需低蛋白飲食”,但透析患者需保證優質蛋白占比,而非盲目限制。例如,大豆蛋白(如豆腐、豆漿)屬于優質蛋白,可適量攝入(每日不超過50克大豆)。
- 限制高嘌呤蛋白:避免動物內臟、濃肉湯、海鮮(如沙丁魚、貝殼類),以防血尿酸升高(高尿酸血癥會加重腎臟損傷和關節負擔)。
3. 餐次分配
- 建議將蛋白質均勻分配至三餐,避免集中攝入導致消化不良,同時維持氨基酸平衡。
二、水分管理:透析患者的“生存紅線”
透析患者腎臟排水功能基本喪失,水分控制不當可能引發水腫、高血壓、心衰甚至肺水腫。
1. 每日攝入量計算
- 基礎量:前一日尿量 + 500毫升(不顯性失水,如呼吸、皮膚蒸發)。
- 無尿患者:嚴格控制在1000毫升以內,包括飲水、湯、粥、水果等所有液態食物。
2. 控水技巧
- 使用有刻度的水杯:量化每日飲水量,避免憑感覺飲用。
- 小口慢飲:含漱后吐出或用冰塊濕潤口腔,緩解口渴感。
- 避免高鹽食物:鹽會刺激口渴中樞,炒菜少放鹽(每日<3克),避免醬油、腌制品、方便面等高鈉食品。
3. 警惕隱性水分
- 西瓜、湯面、酸奶等含水量高的食物需計入總量。例如,200克西瓜約含150毫升水分,需相應減少飲水量。
三、電解質平衡:規避高鉀、高磷、低鈣風險
透析患者腎臟對電解質的調節功能紊亂,需重點監控鉀、磷、鈣的攝入。
1. 控鉀:避免致命性心律失常
- 高鉀風險:血鉀>5.5mmol/L可能引發心跳驟停,需避免以下食物:
- 蔬菜:菠菜、莧菜、空心菜、菌菇類(食用前焯水可去除約30%鉀);
- 水果:香蕉、橙子、芒果、牛油果、棗類;
- 其他:堅果、豆類、濃肉湯、低鈉鹽(含氯化鉀)。
- 低鉀替代:可選擇蘋果、梨、草莓、冬瓜、蘿卜等低鉀食物,烹飪時避免用湯汁拌飯。
2. 限磷:預防血管鈣化與腎性骨病
- 高磷食物:乳制品(奶酪、全脂牛奶)、動物內臟、堅果、巧克力、碳酸飲料、加工肉類(火腿、香腸)。
- 控磷策略:
- 選擇磷吸收率低的食物,如雞蛋(磷吸收率約30%)優于牛奶(磷吸收率約60%);
- 服用磷結合劑(如碳酸鈣、司維拉姆),需與餐同服,幫助結合食物中的磷。
3. 補鈣:兼顧吸收與避免高鈣血癥
- 低鈣原因:腎臟活化維生素D功能下降,導致鈣吸收不足,易引發骨質疏松。
- 補鈣建議:
- 優先通過食物補鈣,如低脂牛奶(每日200毫升)、豆腐、小魚干;
- 避免過量服用鈣劑(每日總鈣攝入<2000毫克),以防血鈣過高沉積在血管。
四、能量與維生素:保證基礎代謝與免疫功能
1. 能量供給
- 每日每公斤體重30-35千卡,以維持理想體重(BMI 18.5-23.9)。
- 碳水化合物:首選低GI食物(如燕麥、糙米、蕎麥),避免血糖波動過大;
- 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橄欖油、魚油),減少飽和脂肪(動物油脂、黃油),每日脂肪供能占比30%以內。
2. 維生素補充
- 透析會導致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葉酸、維生素C)流失,建議通過食物補充:
- 維生素B族:瘦肉、全谷物、豆類;
- 維生素C:青椒、西蘭花、獼猴桃(需注意血鉀水平);
- 避免盲目服用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可能蓄積中毒。
五、特殊場景下的飲食調整
1. 透析前后的飲食
- 透析前:避免空腹,以防低血壓;可少量進食面包、雞蛋等,避免過飽導致透析中不適。
- 透析后:因透析中丟失部分營養,可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如1個雞蛋或50克瘦肉)。
2. 合并其他疾病時
- 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優先選擇低GI食物,監測血糖并調整胰島素劑量;
- 高血壓患者:進一步限鹽(每日<2克),增加富含鎂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堅果)。
六、飲食誤區與注意事項
1. 誤區一:完全拒絕蛋白質
- 部分患者擔心毒素蓄積而過度限蛋白,可能導致肌肉衰減癥,反而降低透析耐受性。
2. 誤區二:依賴“補腎”保健品
- 許多中藥(如馬兜鈴酸類)可能加重腎損傷,保健品需經醫生評估后使用。
3. 誤區三:忽視體重監測
- 建議每日晨起空腹稱重,若體重單日增加>1公斤,需警惕水分攝入過多,及時調整。
來源: 醫路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