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1日,我國科考領域針對青藏高原最大無人區——可可西里的綜合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當天,由國家組建的可可西里綜合科學考察隊共計60余名成員,自青海省西寧市出發,驅車深入可可西里腹地。

可可西里,這片坐落于青藏高原心臟地帶的廣袤之地,因其人跡罕至而被譽為“人類禁地”與“神秘領域”。作為地球上尚待深入探索的少數區域之一,可可西里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及地質學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填補青藏高原科研的唯一空白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作為地球上最高且最大的高原,它一直是地質學、生物學、地理學及氣候學等眾多自然科學研究的焦點。

自1973年起,中國科學院便組建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該地區展開了詳盡的調研。然而,由于可可西里地區自然條件極端惡劣且交通閉塞,它成為了青藏高原科學研究中唯一的未探索區域。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條件有限。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宋健高度重視此次考察,多次指出:“可可西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與深厚的學問,極具吸引力。這項工作關乎子孫后代的福祉,意義重大?!?/p>

此次考察由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環保局及青海省聯合組織。據考察隊隊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地理學專家武素功所述,考察隊共有32名專業研究人員參與,考察內容涵蓋地質、地理、礦產、湖泊、冰川、凍土、大氣、環保、古生物、等27個專業領域,計劃野外考察時長為3個月。

專家們認為,對可可西里地區的綜合科學考察將填補多個研究領域的空白,豐富青藏高原綜合研究的資料庫。鑒于該地區的獨特性及所獲取資料的不可替代性,此次考察對于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環境變遷、生物區系形成、自然地域分異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均具有重要意義。

勇闖“鬼門關”

為確保科研任務的順利進行,自1989年5月初至6月11日,可可西里科學考察預備隊的副領隊李炳元、張以茀及丁學芝等十位隊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展開了長達43天的周密預備調研,為后續的大規模科研活動鋪平了道路。

當預備隊抵達卓內湖畔時,天空驟降鵝毛大雪。面對物資短缺的嚴峻形勢,副領隊張以茀冷靜分析了局勢,指出在變幻莫測的天氣中原地等待無異于“坐以待斃”。他果斷決策,要求隊伍不分晝夜,全速向青藏公路挺進。在他的有力指揮下,預備隊于清晨8時整出發,歷經33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在次日傍晚時分成功脫險,安全抵達青藏公路。

隨著科考項目的正式啟動,探險隊員們乘坐汽車從西寧出發,沿青藏公路西行,穿越西石峽,翻越日月山,繞行青海湖,進入廣袤的柴達木盆地,最終抵達格爾木。在可可西里無人區邊緣的西大灘上,他們一邊開展科學考察工作,一邊逐步適應高海拔地區的特殊環境和生活節奏。

正式科考的首夜,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將氣溫驟降至零下5℃,伴隨著狂風肆虐和暴雪紛飛,許多隊員出現了高原反應,頭痛欲裂、頭暈目眩、四肢無力。青海省相關部門迅速派出慰問團隊,為隊員們加油鼓勁,助力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為期9天的適應性訓練后,探險隊于6月3日離開西大灘,沿途經過昆侖山口、沱沱河、溫泉兵站等地。自6月5日起,隊伍正式向長江源頭進發。完成長江源頭調研任務后,他們再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探訪了荀魯克措、崗齊曲、烏蘭烏拉湖、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擔湖、太陽湖、五雪峰、庫賽湖等自然景觀,最終再次駛上青藏公路,并于8月23日順利返回西寧,整個科考活動歷時95天。科考隊深入探索了總面積為75000平方公里的廣闊考察區域。

在艱苦的實地考察中,科考隊員們不畏艱難,精心收集并整理了上萬份珍貴的數據與標本。隨后,他們通過對這些第一手資料的深入分析與研究,成功編纂完成了多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著作,其中包括《可可西里地質概覽》《可可西里的自然環境》等。

再次出征可可西里

2019年12月21日,可可西里極端區域鹽湖研究項目負責人許建新率隊,深入該區域主要湖泊開展系統性科學考察。此次行動作為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考中的鹽湖專項任務,由10名科研人員組成,分別從青海五道梁與二道溝出發,歷時22天,克服高海拔、嚴寒及缺氧等重重挑戰,圓滿完成了超過5600公里的考察任務。

此次考察范圍覆蓋茍魯錯、特拉什、烏蘭烏拉、明鏡、西金烏蘭、卓乃、太陽、勒斜武擔、可可西里、可考、庫賽、海丁諾爾、新生、小鹽湖等十四大湖泊??蒲腥藛T現場測定了湖水pH值、溶解氧、電導率、鹽度、氧化還原電位、大氣壓、水溫等理化參數,并采集了湖水及湖底沉積物樣本,更首次在極端環境中獲取了湖水微生物樣本。

數據分析顯示,可可西里地區湖泊水體總體呈現淡化趨勢,這與青藏高原近年來暖濕化導致的冰雪加速融化及降水量顯著增加相吻合。卓乃湖外泄導致庫賽湖、海丁諾爾湖及新生湖湖面顯著擴張,幾近相連。這一系列鹽湖變化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亟待持續監測與深入分析。此外,考察還收獲了鹽湖區域湖泊變遷的最新數據,為理解自然狀態下現代鹽湖演變規律,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提供了寶貴資料。

參考來源:環球網、《青藏蒼茫》《青藏高原科考訪談錄》《北京日報》

來源: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