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恐慌,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一群氣勢洶洶的蜜蜂成群結隊地追著人飛。特別是“殺人蜂”這個嚇人的綽號,更是讓不少人對它敬而遠之。不過,若是我們拋開影視劇和媒體報道的渲染、回歸事實,會發現,這種蜜蜂的故事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
事情要從1956年說起。那一年,巴西的科研人員為了提高當地養蜂的產量,從非洲引進了76只蜜蜂王后,計劃將它們與歐洲蜜蜂雜交,希望結合兩者的優勢。
▲上圖: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只成年東非低地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這種蜜蜂,攻擊性比較強。這種蜜蜂是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的親本之一。1950年代,為了提高巴西的蜂蜜產量,科學家將東非低地蜜蜂引入巴西,并與其他歐洲蜜蜂雜交,結果產生了非洲化蜜蜂。攝影:Jeffrey W. Lotz(CC BY-SA 3.0)
不巧的是,這些王后中的一部分意外逃逸到了野外。沒過幾年,它們開始與本地的蜜蜂種群自然雜交,最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蜜蜂類型——我們今天所說的“非洲化蜜蜂”。
從外表上看,非洲化蜜蜂跟常見的歐洲蜜蜂相比,似乎并沒有太大區別,有時候就連養蜂人也不容易分辨。不過,通過科學方法,比如翅膀長度測量和DNA檢測,研究人員還是能夠識別它們的獨特特征。尤其是在DNA方面,非洲化蜜蜂顯示出明顯的非洲母系遺傳特征。這種基因混合的結果,是一群適應力極強、生存能力極強的蜜蜂。
非洲化蜜蜂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們的防御反應非常強烈。
簡單來說,就是特別容易被激怒。一旦感覺到威脅,它們不像歐洲蜜蜂那樣只是簡單驅趕,而是會迅速召集大量“同伴”展開圍攻,甚至會追擊入侵者數百米。這種集體反應機制在非洲化蜜蜂身上格外突出,也正因如此,它們常常被認為是“攻擊性強”的代表。
但是話說回來,這種攻擊性,其實也是它們長期進化適應環境的結果。在非洲,蜜蜂需要面對更多的天敵和復雜的自然環境,比如猛禽、哺乳動物甚至人類活動。因此,那些防御能力強的蜜蜂更容易存活并留下后代。久而久之,這種“集體應對威脅”的特性就保留下來了。
進入美洲后,非洲化蜜蜂的擴散速度非常快。從巴西出發,它們逐步向北傳播,經過南美、中美洲,最終在1990年進入美國。
隨著它們的擴散,各地也開始陸續出現人類和非洲化蜜蜂沖突的報道,尤其是在一些不慎接近野外蜂巢的情況下。
由于這些“來者不善”的特性,非洲化蜜蜂擴散的地方,公共安全問題就成了老大難。在它們進入美國南部的幾十年里,偶有“蜂擁而上”的攻擊事件,雖然不常見,但一鬧起來常常雞飛狗跳,也難怪群眾“談蜂色變”。
▲上圖: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又稱非洲化蜂或“殺人蜂”,是東非低地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與各種歐洲蜜蜂亞種雜交產生的混合種。它們起源于巴西,對外界干擾表現出極強的防御性和攻擊性。上圖是吉拉河印第安社區土地上的一個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bee)的蜂巢。攝影:Ktr101(CC BY-SA 3.0)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非洲化蜜蜂的毒液并沒有比歐洲蜜蜂更強;真正危險的地方,其實是在于它們攻擊的人數、頻率比較高。對于大多數健康成年人來說,被叮咬幾次并不會造成嚴重后果;但如果被成百上千只蜜蜂連續攻擊,或者是對蜂毒過敏的人群的話,那么,就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甚至死亡。
維基百科的數據顯示,雖然在過去幾十年中,確實有個別因非洲化蜜蜂攻擊而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但總體來說,這種情況相對罕見。平均每年因非洲化蜜蜂導致的死亡事件其實還不到5起,遠低于車禍、雷擊甚至被狗咬的事故。
“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最近讀到有關《陜西咸陽:4歲女童被蜜蜂蜇傷身亡,距離養蜂場僅1公里?真相待查》一文,特意研究了一下這種蜜蜂。其實,為了減少人與非洲化蜜蜂的沖突,人們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在城市和居民區附近限制養蜂活動,將蜂箱設在遠離人類居住區的地方,并設置物理屏障阻止牲畜靠近,等等,都是有效的。此外,也有相關部門定期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比如教導人們如何識別蜂巢、遇到蜜蜂時該怎么做,以及需要聯系的相關應急機構。
在實際操作中,養蜂人逐漸發現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來管理非洲化蜜蜂。比如使用“更換蜂王”技術,即定期引入性格溫和的蜂王,以此來影響整個蜂群的行為。因為,蜂王的遺傳特性會影響整個群體的氣質,因此這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蜂群的攻擊性。
雖然在公眾印象中,非洲化蜜蜂是“難搞”的角色,但在農業生產中,它們的優勢卻不容忽視。
由于它們工作效率高、覓食能力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能維持穩定的蜜產量。像巴西這樣的國家,非洲化蜜蜂早已成為養蜂業的主力軍。
它們的優勢是明顯的——它們比歐洲蜜蜂更加勤勞、覓食半徑更廣,甚至在天氣較熱或植物花期短暫的地區,也能維持較高的蜜產量。這一特點,使得不少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養蜂人開始嘗試接受這些蜂群,并逐步發展出適合它們的養蜂技術。
例如,在巴西,當地的養蜂業逐漸放棄原本依賴歐洲蜜蜂的方式,而轉向與非洲化蜜蜂共存并加以管理。此類實踐表明,如果采取適當的方法,即使面對防御性較強的品種,也有可能開展穩定的商業化養蜂工作。
非洲化蜜蜂對環境的另外一個適應性是,它們對疾病和寄生蟲的抵抗力——它們在對抗蜜蜂疾病方面也表現得相當出色。比起歐洲蜜蜂,非洲化蜜蜂似乎對某些常見蜜蜂疾病更為耐受,尤其是著名的瓦螨(Varroa destructor,一種蜜蜂常見寄生蟲)和白堊病(chalkbrood)等。科學家們注意到,非洲化蜜蜂較少遭遇“蜂群崩解癥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這在2000年代嚴重影響了北美和歐洲的蜜蜂種群。這些表現引發了科學界對非洲化蜜蜂遺傳優勢的深入研究。所以養殖這種蜜蜂,可以讓養蜂人可以減少藥物使用,降低成本,也有助于生態平衡的維護。
▲上圖:這是一張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的蜜蜂寬視野圖像,圖中可見一只瓦螨(Varroa destructor)緊緊附著在蜜蜂的身體節段之間。白色的箭頭清晰地指示了瓦螨所處的位置。該圖像來源于一項研究,該研究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揭示了瓦螨主要以蜜蜂的脂肪體組織而非血淋巴為食。圖源:Ramsey, Samuel D., et al. (2019)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8371116
▲上圖:瓦螨是一種對蜜蜂具有毀滅性影響的寄生蟲,是導致蜂群衰竭綜合征(CCD)的重要因素之一。上圖是一只雌性瓦螨(Varroa destructor)的微距特寫。攝影:GillesSM(CC BY-SA 2.0)
而在波多黎各等地區,還有人注意到,非洲化蜜蜂在自然狀態下與當地蜜蜂雜交后,逐漸表現出較溫和的性格。這說明,非洲化蜜蜂并非完全無法“馴化”,它們也是可以通過選擇性育種,培育出兼具高產和溫順特性的“理想型”蜜蜂的。
再往深一層看,基因研究還揭示了非洲化蜜蜂正在不斷進化之中。科學家在它們的染色體中發現了一些與歐洲蜜蜂相似的基因片段,尤其是在第11號染色體上,有一段約1.4兆堿基對的DNA,被認為在某些適應能力上起著關鍵作用。俗話說“萬物皆有因”,這一基因的存在,或許正是它們能在復雜環境中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這些新發現,無異于為蜜蜂的育種和管理“開了扇窗”,也許未來可以“因蜂制宜”,培育出兼具溫順性格與強大生命力的“理想蜂種”。
非洲化蜜蜂并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存在。蜜蜂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傳粉者,對維持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它們的產生是一個“意外”,但如今,非洲化蜜蜂已經成為美洲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其視它們為“敵人”,不如從科學角度理解它們的行為邏輯,并通過合理的方式與它們共處。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文 | 王昆山
審核 | Richard
排版 | 綠葉
參考鏈接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