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時體重有7斤,白白胖胖,我自己孕期狀態也十分良好,感謝您妙用‘溫針灸’幫我圓了媽媽夢!”5月16日上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劉未艾收到來自患友李女士(化名)發來的“喜訊”,欣慰不已的同時叮囑李女士注意產后康復和調理。
5年求子路,輾轉多家醫院,從“生育渺茫”到“喜獲麟兒”,一枚銀針,調和陰陽;半載堅守,終迎“新生”。這段用針灸書寫的“好孕”奇跡,是怎樣創造的呢?
(▲劉未艾在為患友施針治療)
“針”法破局,“灸”來守護
35歲的李女士婚后積極備孕5年,輾轉多家醫院求診3年,被診斷為“重度宮腔粘連+多囊卵巢+腺肌癥”,三癥疊加以及8次宮腔粘連分離手術,導致她體內的生育環境嚴重受損,生育機率渺茫。
2024年1月,在常規治療未獲明顯進展的情況下,李女士與家人多方了解后,前往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針灸門診,尋求進一步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針對李女士相對復雜的病情,結合女性生理周期的不同階段,劉未艾為李女士制定了個性化的“溫針灸”治療方案,采用宮腔粘連求子二段分期針灸序貫療法,分為調理和備孕兩個階段。
每周進行溫針灸2~3次、一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以達補氣養血、益腎填精、理氣活血通脈,陰陽調和之功效,有效改善子宮微循環和子宮內膜容受性,促進宮粘術后子宮內膜的恢復。
劉未艾介紹,溫針灸是針灸與艾灸結合的中醫療法,通過針刺后點燃艾柱加熱針體,達到溫通經絡、驅寒散邪、調和氣血的作用。
“艾灸的熱力通過針體直達深層組織,促進氣血運行,驅散體內寒濕,常用于治療氣血不暢、寒濕痹痛、臟腑功能失調等病癥,兼具針刺刺激穴位和艾灸溫煦的雙重效果,對李女士這樣的不孕人群尤為適用。”
每周固定的治療時間,是李女士與劉未艾風雨無阻的約定。李女士總是如期而至,劉未艾也總用精湛的醫術和溫暖的關懷守候著。這種堅持,不僅是對治療的執著,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每一次針灸的過程中,醫患間的信任與默契也在悄然生長,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好孕”長城。
(▲溫針灸)
從量變到質變,針尖上的奇跡
2023年12月李女士接受針灸治療前的四維彩超示:宮腔未見明顯內膜聲像,僅宮腔中段殘余少許高回聲內膜,厚約2.7mm;宮腔形態失常,宮內膜與肌層分界不清,雙側宮角距離約15mm;宮內膜血流0級。檢查提示:宮腔聲像改變,考慮:宮腔粘連術后復粘。右側卵巢內高回聲結節,考慮:畸胎瘤可能(OR-2類)。雙側卵巢多囊樣改變。
2024年4月治療3個療程后復查四維彩超示:子宮內膜下段約2.3mm,中段約5.3mm,上段約4.5mm,欠清晰,欠均勻;宮腔呈倒三角型,宮腔容積減小,雙側壁內膜連續性稍差,雙側宮角距離約17mm;子宮內膜血流1級(2支)。
2024年7月,李女士堅持了半年余的溫針灸助孕治療后,復查各項指標逐步好轉,宮腔情況較前明顯改善,7月27日,B超監測子宮內膜9mm,內膜達標,可以進行試管移植。
2024年8月12日,李女士抽血顯示HCG升高,胚胎已成功著床!她立即將這個好消息告知了劉未艾主任。劉未艾親切叮囑她繼續保胎治療,在保持平和心態的同時也不可大意。
防“宮腔粘連”致不孕,這些要點須注意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婦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譚枚秀介紹,宮腔粘連(IUA)是嚴重影響女性生殖功能和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國的IUA發病率位居全球第一,常因宮腔操作、感染等因素引起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內膜纖維化,導致宮腔內瘢痕形成,從而出現繼發性月經量減少、閉經,周期性下腹痛,反復流產甚至不孕等病癥。
由于其手術治療后復發率高,高流產率、高胎盤殘留率和低妊娠率、低產后再生率的特點,對女性正常生育功能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增高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易使患者陷入漫長、艱辛、痛苦的“求子困局”。
譚枚秀提醒,預防宮腔粘連致不孕,首先是要盡量避免宮腔內操作,例如做好避孕工作,盡量減少人工流產手術。進行宮腔內操作后,可以應用醫藥預防宮腔粘連發生,例如宮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服用雌激素類藥物及運用中醫藥等;其次是防止炎癥的發生也很重要。
如果女性出現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需積極規范性抗炎治療,避免長期炎癥反應刺激造成宮腔粘連;最后是在月經期間,要盡量避免性生活,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等。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朋友如發生了宮腔粘連,建議盡早前往正規醫院專科診治。
針對“宮腔粘連”造成不孕的二段分期溫針灸序貫治療方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女性生理周期特點,通過溫針灸調理五臟與奇經八脈氣血流注,使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協調平衡,改善子宮動脈血供,從而增加內膜厚度,可有效促進胚胎著床,提高妊娠率。
這一創新方案不僅為宮腔粘連求子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針灸在生殖健康領域的應用開啟了新的篇章。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何穰 康貞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