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天天補鈣,怎么骨密度還是越來越低?”52歲的張女士因膝關節疼痛就診,檢查發現骨密度僅為同齡人的70%。經過詳細問診發現,她長期食用無碘鹽,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引發鈣代謝紊亂。

2025年5月15日是全國第32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活動主題是“持續科學補碘 推動健康發展”。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蘇新平教授和羅海恩主任關節運動醫學團隊提醒:碘不僅是“智力元素”,更是骨骼與關節的“隱形守護者”!

碘與骨骼關節的“生命紐帶”

一、 西醫視角:

甲狀腺激素通過兩種機制影響骨骼健康:

**1. 直接調控骨代謝:**促進成骨細胞活性,抑制破骨細胞過度活躍。

**2. 間接協同作用:**與生長激素共同促進蛋白質合成,為骨骼提供“建筑材料”。

**兒童缺碘:**骨骺發育延遲,身高落后同齡人10%以上。

**成人缺碘:**骨密度每年流失率高達2%,關節軟骨修復能力下降。

二、 中醫解讀:

《黃帝內經》提出“腎主骨生髓”,而“腎精”的化生依賴甲狀腺激素(中醫稱“命門之火”)的溫煦。缺碘導致的甲狀腺功能減退,中醫辨證為“腎精不足”或“髓海空虛”,表現為腰膝酸軟、晨僵、關節畏寒。

三級防護體系:補碘強骨全攻略

一、科學補碘:從餐桌到骨骼的“營養通道”

**1.碘鹽選擇:**每日6g加碘鹽可提供120μg碘(滿足成人需求)。

2.膳食搭配:

海帶豆腐湯(鮮海帶100g+豆腐200g):含碘量達150μg,搭配豆腐中的鈣質促進吸收。

紫菜蝦皮蛋花湯**:**紫菜10g含碘450μg,蝦皮5g補鈣50mg。

**3.高危人群:**孕婦每日需230μg碘,可額外補充含碘維生素(需醫生指導)。

二、中醫調理:通絡強筋護關節

1.藥膳方:

杜仲海帶排骨湯:杜仲15g(補腎強骨)+海帶50g(補碘)+排骨300g,每周2次。

當歸三七茶:當歸5g+三七粉3g,活血化瘀,改善關節微循環。

2. 穴位療法:

艾灸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每日15分鐘,溫補腎陽。

按壓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緩解膝關節疼痛。

三、運動強化:低沖擊護關節訓練

1.水中太極:水的浮力減少關節壓力,同時活動肩髖膝踝四大關節。

2.靠墻靜蹲:背靠墻屈膝30°,每天3組(每組至力竭),增強股四頭肌保護膝關節。

四、溫馨提醒:

**素食者補碘:**可選用碘強化醬油,每周2次紫菜拌豆腐(紫菜5g含碘225μg)。

陰虛火旺者(舌紅少苔、盜汗)不宜艾灸補腎,建議先咨詢中醫師。

四大誤區:你可能在“傷骨”

**誤區一:**海邊居民不用吃碘鹽

解答:沿海地區居民84.2%的碘仍來自碘鹽。

**誤區二:**補碘會導致甲狀腺結節

解答:研究證實碘攝入與甲狀腺癌無直接關聯。

**誤區三:**只補鈣就能強骨

解答:缺碘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時,鈣吸收率下降40%。

誤區四:關節痛就熱敷

解答:急性炎癥期需先冷敷,48小時后才可艾灸。

特殊人群護骨指南

**孕婦:**每周至少1次海產品,缺碘可能導致胎兒骨骼發育畸形。

**更年期女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與雌激素下降疊加,建議每年檢測骨密度+尿碘。

**運動愛好者:**馬拉松等長期耐力運動者,汗液流失碘增加20%,需額外補充。

自測與干預:早發現早行動

1分鐘自測法:

頸部觸診:甲狀腺腫大提示長期缺碘風險。

關節預警:晨僵超過30分鐘或上下樓梯膝痛,需排查代謝性骨病。

護骨營養包:

必備:加碘鹽、維生素D3(每日400IU)

可選:氨基葡萄糖(軟骨修復)+ 骨碎補提取物(中醫補腎壯骨)

專家提醒

蘇新平教授提醒,從“大脖子病”到隱形骨損害,碘缺乏的威脅從未遠離。通過“精準補碘+中醫調理+科學運動”,我們不僅能守護甲狀腺,更能為骨骼關節筑起“鋼鐵長城”。這個碘缺乏病日,讓我們用一勺碘鹽、一碗藥膳、一套養生操,書寫“碘”亮健康的生命答卷!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骨傷三科(關節外科)張道偉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