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個身就骨折了?
近日
“女子因過度防曬睡覺翻身時骨折”
登上話題熱搜
一名48歲女性怕曬黑
從不穿短袖
且嚴格使用防曬產品
由于長期持續這種過度防曬的行為
導致她嚴重骨質疏松
在一次睡覺翻身時
輕微動作即引發骨折
入院檢查后發現
其體內維生素D含量只有7.8ng/ml
(正常參考值20—50ng/ml)
加速了溶骨、破骨的過程
醫生提醒
缺乏維生素D或導致骨質疏松
↓↓↓
陽光鈣劑:維生素D
維生素D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可促進鈣、磷的吸收,維持骨骼、肌肉和皮膚健康,但80%—90%需通過陽光的紫外線照射合成,因此也被稱為**“陽光維生素”。**比如,人體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只有通過曬太陽才能轉變為維生素D3。
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的維生素D缺乏率高達72%,老年人群缺乏率更是達到80%,陽光“充值”嚴重不足。
夏日來臨
太陽的紫外線格外強烈
過量紫外輻射也會對健康造成傷害
有些人表示疑問
既然曬太陽不行
不曬太陽也不行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
為什么會有防曬焦慮
光明網報道,大部分防曬焦慮人群背后隱藏的底層邏輯,是膚色焦慮和年齡焦慮。怕曬黑怕曬老,認同一白遮百丑,認同幼態審美,認同被夸少女感是對女人最高的褒獎。
隨著氣溫升高逐漸入夏,紫外線也越來越強,各種有關防曬的宣傳也越來越多。隨便刷刷社交媒體,驚嘆于現代人為防曬做的努力,已經往100%全隔離的方向發展。不只是涂防曬霜那么簡單,防曬已經可以從每一個腳趾頭武裝到每一根頭發:帽子、墨鏡、面罩、手套、防曬衣,主打一個“養蜂人”套裝。
這幾個防曬誤區踩坑
誤區:全身黑袍防曬,不給紫外線留一點余地。
防曬是防紫外線,保護皮膚不受高溫傷害的有效方法。但全身黑袍防曬的手段在直逼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下可能導致中暑。
誤區:24小時全方位防曬,在室內也要防曬。
晚上進行室外活動不要過度防曬。在室外活動時,如果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可以根據不同的活動強度選擇合適的防曬方式。
誤區:不愿意一寸肌膚曬到一點太陽。
曬太陽是刺激人體合成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法,而維生素D不僅有利于鈣的吸收,能夠幫助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骨折,還能對抗抑郁、減少腫瘤形成、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對于緩解脫發、改善睡眠問題都有裨益。
誤區:選擇防曬產品,防曬系數越高越好。
防曬指數越高,防曬效果當然越好,但是,產品中添加防曬劑的濃度也會越高,對皮膚的刺激也會越大。因此,建議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不同防曬系數的產品。
如何科學曬太陽?
1. 時間選擇
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后),此時紫外線較弱,可減少皮膚損傷風險,是曬太陽的最佳時段;
根據季節調整:夏季縮短至15—20分鐘,冬季可延長至30分鐘。
2. 部位與方式
手背、手臂、腿部等較厚皮膚區域更適宜曬太陽,避免面部直接暴曬;玻璃阻擋大部分UVB,無法有效合成維生素D,需直接戶外接觸陽光。
3. 特殊人群
嬰幼兒、老年人、孕婦及服用光敏性藥物者需縮短曬太陽時間,必要時咨詢醫生。
來源: 新北方、大眾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