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如果我裝了腦起搏器,我的震顫、肢體僵硬的癥狀就能完全消失嗎?”這是許多帕金森病患者在手術前最關心的問題。
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俗稱“腦起搏器”)確實能顯著改善帕金森病的癥狀,但它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人術后“重獲新生”,也有人覺得“效果一般”。為什么別人手術效果那么好,而我沒有呢?
其實這是大部分病人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那么究竟是什么影響了手術的成敗?今天,長沙裕湘醫(yī)院就來揭秘決定腦起搏器手術效果的幾大關鍵因素。
一、患者篩選:手術成功的第一道“門檻”
1.腦起搏器不是萬能鑰匙
嚴格篩選合適的手術患者是確保腦起搏器手術效果的基石。通過全面評估,可排除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減少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讓真正適合的患者從手術中獲益,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禁忌信號:
若患者對藥物(如美多芭)沖擊試驗反應差(癥狀改善<30%),提示多巴胺神經元儲備不足,手術效果可能有限。
2.病程階段
以帕金森病為例,處于“蜜月期”后,即疾病進展到一定階段,藥物治療效果明顯減退且出現運動并發(fā)癥(如劑末現象、開關現象等)的患者,往往更適合腦起搏器手術。其他疾病也有相應的病程階段要求,需根據具體疾病判斷。
3.癥狀嚴重程度
評估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判斷是否已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且通過其他保守治療方法難以有效控制。例如,帕金森病患者若出現嚴重的震顫、僵直、運動遲緩等癥狀,導致日常生活難以自理,可能符合手術的癥狀嚴重程度要求。
4.對藥物治療的反應
了解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情況。對于藥物治療有效但隨著病程進展效果逐漸下降的患者,腦起搏器手術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治療手段;而對于藥物治療完全無效或對藥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需謹慎評估是否適合手術。
5.是否存在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與原發(fā)疾病相關的其他嚴重并發(fā)癥,如帕金森病患者是否合并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這些并發(fā)癥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和術后恢復。
二、手術團隊的選擇
1.腦起搏器手術對主刀醫(yī)生和整個醫(yī)療團隊的專業(yè)水平要求極高。手術過程中,醫(yī)生需要將電極精準植入大腦特定核團,誤差必須控制在毫米甚至亞毫米級別。稍有偏差,就可能影響刺激效果,甚至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
長沙裕湘醫(yī)院神經外科團隊由10幾名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yī)生組成,他們熟悉大腦的解剖結構,能夠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操作經驗,準確避開重要血管和神經,確保電極植入位置精準。
此外,長沙裕湘醫(yī)院也成立了神經內科醫(yī)生團隊在術前評估、術后程控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他們通過專業(yè)知識判斷患者病情,調整腦起搏器參數,使刺激達到最佳效果。
2.麻醉科醫(yī)生則需保障手術過程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為手術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條件。
3.康復科醫(yī)生在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身體機能恢復。整個團隊的緊密協作與專業(yè)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術后程控
很多人以為手術結束就萬事大吉,其實術后程控(參數調整)才是持久起效的關鍵!
1.首次開機:通常在術后1個月左右,避免急性期腦水腫干擾。
2.個體化調節(jié):電壓、頻率、脈寬等參數需根據患者反應反復調整,可能需多次隨訪。
3.藥物配合:DBS不能完全替代藥物,術后仍需合理用藥。
四、其它因素
1.手術時機的選擇:這個時機不宜過早但也不能太晚,太早的話沒必要手術,太晚的話效果不好!比如吃藥后都不能獨立行走的患者,手術后改善程度也很有限。
2.藥物敏感度:術前必須做『美多芭沖擊試驗』。如果吃藥后癥狀改善<30%,說明多巴胺神經元太少,手術效果同樣不好。
目前帕金森病雖然是一種進行性發(fā)展、不可逆轉的疾病,但是恰當的早期藥物治療、中晚期聯合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還是能讓患者獲益,提高其生活質量。
來源:長沙裕湘醫(yī)院 神經外科
關注@湖南醫(y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長沙裕湘醫(yī)院 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