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零食超市(如“**很忙”、“**易購”、“**優選”、“趙*鳴**”等連鎖品牌)如雨后春筍般速度,鋪天蓋地擴張其商業版土,使加工零食獲取更容易、更便捷,同時也造成高糖、高鹽、高添加劑的加工零食對兒童健康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問題日益突顯。

一、潛在危害有哪些?

1、營養失衡與肥胖風險:

空熱量食物:多數廉價零食(如膨化食品、糖果、辣條)熱量高但缺乏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肥胖。

糖分過量:含糖飲料、糕點等會增加齲齒、2型糖尿病風險。WHO建議兒童每日添加糖攝入不超過總能量10%(約25-30克),但一包軟糖或奶茶就可能超標。

圖源:Pixabay

2、添加劑與代謝負擔

人工添加劑:部分零食含防腐劑(如苯甲酸鈉)、人工色素(如檸檬黃)、增味劑(如谷氨酸鈉),可能誘發過敏、多動癥(ADHD)或影響肝腎代謝(尤其嬰幼兒解毒功能未完善)。

反式脂肪酸:廉價烘焙食品、植脂末等含氫化油,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3、飲食習慣的長期影響

味覺依賴:高鹽高糖零食會改變兒童味覺偏好,降低對天然食物(如蔬菜、水果)的接受度。

心理影響:零食的即時滿足感可能削弱正常進餐意愿,導致暴飲暴食或厭食傾向。

4、安全隱患

劣質原料風險:部分低價零食可能使用劣質油脂(如反復煎炸的油)、工業鹽或未經嚴格檢測的原料,存在重金屬、微生物污染隱患。

圖源:Pixabay

二、建議

1、家長監管:控制購買頻率,查看配料表(避免含“代可可脂”“氫化植物油”“阿斯巴甜”等成分),優先選擇少添加的堅果、酸奶等。家庭層面帶頭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避免以零食作為兒童獎勵。

2、政策與教育:支持學校周邊禁售高糖零食、推動營養標簽法規(如“紅綠燈”標識),社會層面支持公共場所和學校多開展健康飲食宣教,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培養兒童健康飲食觀念。

因此,零食超市的便利性放大了不健康食品的接觸機會,也不符合國家衛健委推動減體重的具體舉措,但危害程度取決于攝入量和整體飲食結構。關鍵是通過科學引導減少兒童對深加工零食的依賴,但非完全禁止。

供稿單位:重慶科普作家協會

作者:重慶市黔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唐慧玲主任技師,鄒老師的科普花園鄒靜波主任技師

審核專家:李涵斌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