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被稱為“廣東癌”,我國華南地區發病率高達30/10萬,傳統放化療常伴隨嚴重口腔潰瘍、聽力損傷等副作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團隊在《醫學前沿》發表研究,首次披露新型泛HER抑制劑HM781-36B與順鉑聯用方案——小鼠實驗中腫瘤體積縮減70%,且未出現明顯肝腎毒性。這一發現為晚期患者帶來曙光,但“從實驗室到病房”仍面臨三重關卡。
“信號開關”失控:HER蛋白成癌變推手
研究團隊分析132例鼻咽癌樣本發現,77.3%的患者存在EGFR/HER1蛋白高表達,其五年生存率比低表達患者低42%。HER家族蛋白(類似細胞表面的“通信天線”)過度活躍時,會持續向癌細胞發送增殖信號。HM781-36B作為泛HER抑制劑,能同時阻斷EGFR、HER2、HER4三種受體(相當于同時拔掉三根天線),使下游促癌信號通路活性降低58%。
“雙藥合璧”效應:1+1>2的分子邏輯
在C666-1和CNE-1兩種鼻咽癌細胞實驗中,HM781-36B單藥使癌細胞凋亡率提升3倍,但與順鉑聯用后,凋亡率飆升至5.8倍。機制揭示:順鉑誘導DNA損傷時,癌細胞會激活HER信號通路自救,而HM781-36B恰好阻斷這條“逃生通道”。這種“堵路+追殺”策略,讓聯合用藥組的小鼠腫瘤重量比單藥組輕61%。
“智能減毒”突破:藥效與毒性的平衡術
研究團隊通過改良藥物遞送系統,將HM781-36B包裹在pH敏感型納米顆粒中(類似“智能快遞箱”),使其僅在腫瘤微酸環境中釋放。動物實驗顯示,該設計使藥物在腫瘤部位濃度提升4倍,但對心臟、肝臟的暴露量僅為傳統制劑的1/5。更關鍵的是,聯用方案未加劇順鉑導致的腎功能指標異常,血肌酐水平保持正常范圍。
臨床轉化三座大山:特異性、耐藥性與可及性
盡管成果亮眼,該療法仍面臨挑戰。首先,HER蛋白在神經細胞中廣泛存在,如何避免藥物“誤傷”正常組織?團隊開發的腦靶向屏蔽技術雖在小鼠中成功降低神經毒性,但人體試驗尚未啟動。其次,連續用藥8周后,20%的癌細胞出現HER3基因突變,導致藥物敏感性下降42%。此外,HM781-36B生產成本是傳統化療藥的3倍,如何降低費用成為普惠關鍵。
未來戰場:液態活檢與AI預測并進
研究團隊正開發配套診斷工具:通過檢測血液中HER信號通路相關miRNA(微型RNA分子),可提前6個月預警復發風險,準確率達89%。更值得關注的是,基于該研究訓練的人工智能模型,能根據患者基因譜預測藥物響應率,使治療方案制定從“試錯模式”轉向“精準導航”。
這項研究猶如在鼻咽癌治療迷宮中點亮火把,但距離照亮所有角落仍有長路。正如論文通訊作者魏曉偉所言:“我們不僅要讓藥物有效,更要讓患者用得起、用得好——這才是抗擊癌癥的真正勝利。”
來源: 醫學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