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臨時
總被 “預警”“預報” 繞暈
分不清 “震級”“烈度”?
別慌!
快跟著我一探究竟~
01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地震預警系統能在破壞性地震波抵達前的短暫時間內向用戶提供緊急預警信息,在這寶貴的幾秒至幾十秒中,人們可及時作出反應,逃離危險區域或找到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險。
地震后為什么可以發出緊急預警信息?
地震是由地下斷層破裂引起的,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就像石頭投進水面會有水波一樣。地震預警就是利用不同波傳播的時間差實現的。
具體來說,地震波分兩種,縱波與橫波。縱波傳播速度更快,振幅小,而橫波傳播速度慢,振幅大,破壞性更高。在地震發生時,縱波信號會比橫波早一步被附近的地震臺站捕獲,在臺站收到縱波信號之時,會對震中位置、震級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判斷,再通過更快的電波傳遞給各個預警終端,以此來爭取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前的緊急避險時間。
由上可知,地震預警是地震發生后、嚴重災害未形成前的警報。而地震預報是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的預測。
地震預警
與地震預報相比,地震預警技術相對成熟,已在國內多個地區嘗試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地震預報
雖取得一定進展,但還是在攻克的階段,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
02
收到地震預警信息該怎么做?
預警時間一般僅為數秒至數十秒。收到預警信息時不能慌、不要亂跑,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準確判斷自身的位置和避險的條件。
如果在室內,并能夠迅速逃離到室外空曠處的話,就盡快撤離;如果無法離開室內,就地避險更為重要,具體方法是護住頭部,屈身前行,先躲避到開間小、有承重墻和水源的房間,等震感過去之后再快速撤離。
如果已經在戶外,要注意遠離高樓大廈、立交橋以及河溝、山谷這樣的位置,避免因高空墜物或建筑倒塌及其他一系列地震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而受傷。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平時要加強防震減災技能的提升,提高在緊急狀態下避險的能力,這樣才能在地震災害來臨時盡可能保護好自己。
03
震級 VS 烈度,它們有什么區別?
震級和烈度經常被混淆,其實它們完全不同。
地震的震級用于衡量地震本身的大小,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決定。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震對地表地貌和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卻不是,一般情況下,離震中越近,破壞越嚴重,烈度越高。
震級
震級越大,震感越明顯,震動范圍也越大。具體來說,地震大于3級人們就會有所感知;大于4.5級,就存在造成破壞的可能性。
烈度
根據破壞程度的不同,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個等級,最低為1度,最高為12度。一般情況下,5度以下的地震不會造成破壞,6度以上會造成房屋破壞和人員傷亡。
案例
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最大烈度11度,面積約2千多平方公里,6度區以上面積44萬平方公里。
04
不幸被地震埋壓,如何科學自救?
??一定不要大聲叫喊,保持冷靜,觀察四周的情況,看看自己的身體能否自行活動。
??如果可以,盡力朝有光或有水源的方向移動,并撕下衣物布料為自己包扎好傷口,避免感染;如果已經活動受限,要先盡力清除頭部、胸部的雜物,保持呼吸順暢,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拉拽到身邊堅固的物體,避免支撐體倒塌之后,再次傷到自己。
??如果身邊有細碎的磚石、鐵管,可以拿來敲擊身邊可傳聲的物體,比如墻壁或管道,盡可能向外傳遞求生信號,確定外面有人時再出聲呼救。
來源: 文字圖片來源參考:科普中國官方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