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畝沙地玉米,收成還不夠喂雞。”馬來西亞丁加奴州的農民哈桑望著龜裂的田埂嘆氣。這片被稱作BRIS的沙質土壤,含沙量超90%,種莊稼就像在沙灘上養魚。但一項最新研究帶來轉機:科學家從當地相思樹的根際土壤中,揪出三株“超級細菌”,讓玉米畝產飆升27%。馬來西亞蘇丹再納阿比丁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布論文,為全球5.7億公頃沙質土壤解鎖了“生物肥料密碼”。
“植物奶爸”的十八般武藝:固氮、溶磷、分泌生長素
研究團隊在三個典型BRIS土壤區采集樣本,通過“饑餓篩選法”逼出潛力菌株——將土壤浸泡在無氮培養液中,只有能自主固氮(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養分)的細菌才能存活。經過5輪嚴苛篩選,24株候選菌中脫穎而出的UA1、UA6、UAA2三株菌,被證實具備“植物奶爸”的全套技能:
- Paraburkholderia unamae(UA1):固氮能力最強,每小時生產17.1納摩爾乙烯,相當于給每株玉米多開一個“氮肥小灶”
-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UA6):溶磷高手,12天將培養基pH從5.9降到5.6,釋放54.4微克/毫升磷元素
- Enterobacter asburiae(UAA2):分泌植物生長素(IAA)達9.9微克/毫升,相當于給根系注射“膨大劑”
“這三種菌就像植物營養界的‘復仇者聯盟’。”論文通訊作者解釋。實驗顯示,混合菌株的協同效應驚人:固氮效率提升24%,溶磷量比單菌高出20%,分泌的鐵載體(幫助植物吸收鐵元素)更是暴漲43%。更關鍵的是,它們能在5%糖蜜+2%硝酸鉀的廉價培養基中快速繁殖,為工業化生產鋪平道路。
從實驗室到農田:玉米株高暴漲15%
在70天的田間試驗中,接種混合菌株的玉米上演“逆襲劇本”:出苗時間從11天縮至7.9天,抽穗提前6天,成熟期卻延長15天,讓灌漿時間更充分。最終畝產達3.17噸,比未接種組提高27%,相當于每畝多收680斤玉米。
“這些細菌像開了‘植物語音包’。”研究者形象比喻。UA6分泌的生長素刺激根系發育,使玉米吸水能力提升30%;UA1的固氮作用替代了20%的化肥需求;而UAA2分泌的鐵載體,則像“營養快遞員”把土壤中的鐵元素打包送給植株。顯微鏡下可見,菌群在根毛表面形成“生物膜防護罩”,將病原菌隔絕在外。
“沙地奇跡”的AB面:溫度超過40℃就“罷工”
盡管數據亮眼,研究揭露了“超級菌”的軟肋:在實驗室42℃環境下,菌群活性下降60%。這對年均溫28-36℃的熱帶地區而言,如同埋著“氣候地雷”。更棘手的是,混合菌劑保質期僅3個月,冷鏈運輸成本占售價的35%,制約了偏遠地區推廣。
“這不是簡單的菌劑噴灑,而是土壤生態的重構。”團隊坦言。目前該技術正在東南亞10個沙質土壤區試點,計劃通過“菌肥套餐”(含有機質載體+緩釋營養包)提升環境適應性。若未來能攻克耐高溫基因編輯,沙地農業或迎來顛覆性變革。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