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每年約400億噸二氧化碳加劇氣候危機時,華東師范大學聯合多所機構在《Frontiers in Energy》發布的研究,讓工業廢氣變身高價值化學品成為可能。他們開發的銅鋅金屬間催化劑(Cu/Zn IMCs),在常溫電解條件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烯、乙醇的效率提升至75%,電流密度達40毫安/平方厘米——這相當于用一臺微波爐大小的裝置,每小時可轉化2.5公斤二氧化碳,產出1.8升液態燃料。
“電子接力賽”激活碳鏈生長
傳統銅催化劑如同“單打獨斗的工人”,難以高效拼接碳原子。研究團隊設計出銅鋅原子交替排列的納米結構,讓鋅化身“電子傳遞員”,將二氧化碳分子吸附并運至銅位點,觸發碳碳鍵耦合反應。實驗顯示,當銅鋅摩爾比為100:4.9時,催化劑表面形成原子級“流水線”,乙烯產率較純銅催化劑提升2.3倍,且副反應產氫率從67%壓至25%。
關鍵技術突破在于梯度電沉積工藝——通過精準調控電解液中銅、鋅離子濃度,在碳紙上“打印”出蜂窩狀納米結構。這種設計讓催化劑在pH=0的濃硫酸中連續工作8小時,性能衰減僅5%,而傳統銅催化劑早已被腐蝕成“蜂窩煤”。更巧妙的是自修復機制:反應中鋅與電解液的碘離子結合,形成1納米保護膜,阻止銅被酸侵蝕。
“分子紅娘”破解選擇性難題
研究團隊通過X射線吸收光譜發現,鋅原子會“竊取”銅的電子,使其處于“饑餓狀態”,從而更易捕獲二氧化碳分子。這種“電子調控”使催化劑優先生產乙烯等高附加值產物,而非甲烷等低價值化學品。動物實驗中,該催化劑在模擬工業電流密度下,乙醇產率比現有工藝提高50%,且未檢測到有毒副產物。
不過技術仍有“攔路虎”——每公斤催化劑需消耗3.8克銦(全球年產量僅800噸),且制備依賴造價500萬美元的分子束外延設備。論文通訊作者韓布興表示:“我們正開發磁控濺射替代工藝,目標2028年前將成本壓縮至每平方米8萬元。”
碳中和工廠雛形初現
這項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據測算,若覆蓋長三角地區10%的鋼鐵廠碳排放,每年可轉化1200萬噸二氧化碳,生產180萬噸乙烯,相當于減少600萬噸原油消耗。研究團隊透露,正與寶鋼合作建設示范裝置,利用鋼廠余熱供電,目標2026年實現日均轉化50噸二氧化碳。正如論文所述:“當原子級催化遇見碳中和戰略,每一噸廢氣都在書寫能源革命新劇本?!?/p>
(論文詳見《Frontiers in Energy》2024年第1期;技術圖示:銅鋅原子協同催化路徑與梯度結構電鏡圖)
來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