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傳感器和原子鐘等精密儀器中,原子蒸氣室如同“心臟”——其內部光滑程度直接影響激光穿透性能,進而決定設備精度。然而傳統玻璃吹制工藝制造的蒸氣室,內壁粗糙如砂紙,透光率不足70%,且成本高昂、難以批量生產。近期,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煙臺先進材料實驗室在《Engineering》發表論文,提出一種基于氧化鋁模具內壁成型技術的微加工方案,讓原子蒸氣室內壁透光率提升至89.5%,表面粗糙度降低至22納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3000),為量子器件的微型化鋪平道路。
“印章法”破解玻璃內壁光滑難題
傳統工藝如同吹制玻璃工藝品,依賴人工在高溫下塑形,但毫米級腔體的內壁極易凹凸不平。研究團隊另辟蹊徑:先用激光在玻璃晶圓上鉆出3毫米見方的孔洞,再將表面拋光至鏡面級別的氧化鋁模具(形似微型印章)嵌入孔內。當玻璃加熱到790℃時,模具與孔壁因熱膨脹緊密貼合,粗糙內壁被“壓印”成光滑鏡面。這一過程無需外力加壓,僅靠材料自身膨脹完成塑形,避免傳統工藝中模具損傷和玻璃變形的風險。
實驗數據顯示,新工藝加工的玻璃孔洞透光率接近商用拋光玻璃的94%,表面形狀誤差小于283納米,完全滿足原子傳感器中多束正交激光穿透的需求。更關鍵的是,該技術可在4英寸晶圓上一次性加工236個蒸氣室單元,單批次成本降低至傳統方法的1/5。
氙氣回收系統破解“貴族氣體”困局
量子傳感器需要填充同位素氣體如氙-129和氙-131,但這類氣體價格堪比黃金——1升純度99.99%的氙-129市場價超過30萬元。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氣體循環裝置:在真空腔體內注入混合氣體后,利用液氮將廉價氮氣液化分離,氙氣則通過分子篩吸附回收,回收率高達99.9%。這套系統讓單次加工的氣體消耗量從1000升驟降至1升,解決了量子器件量產的成本瓶頸。
不過,技術仍有“卡脖子”環節。測試發現,蒸氣室在常溫下的氦氣滲透率仍達到4.4×10?1?帕·立方米/秒,這意味著十年后腔體內氣體可能泄漏10%。論文通訊作者提出兩種解決方案:改用鋁硅酸鹽玻璃替代當前硼硅玻璃,或在玻璃表面鍍氧化鋁涂層,這兩種方法已在實驗室驗證中將泄漏率降低兩個數量級。
核自旋信號揭示“隱形誤差”
研究團隊搭建雙激光測試平臺,模擬原子陀螺儀真實工作環境。當一束795納米圓偏振光泵浦銣原子時,另一束780納米線偏振光探測氙-129/131的核自旋信號。數據顯示,新型蒸氣室中氙-131的橫向弛豫時間達到4.47秒,比傳統工藝延長3倍,核四極矩頻移(一種由腔體不對稱引發的誤差)降至43毫赫茲,相當于普通機械手表日誤差的百萬分之一。
“這歸功于立方體腔體的高度對稱性。”論文第一作者解釋,傳統蒸氣室殘留的玻璃管(用于注入堿金屬)會破壞幾何對稱性,而新工藝通過多層非等溫陽極鍵合技術,讓銣金屬直接沉積在腔體底部,避免了外部突起結構。此外,光滑內壁減少了氙原子與壁面的碰撞擾動,進一步抑制誤差。
這項技術已應用于某型芯片級原子磁力計的試制,體積僅為傳統設備的1/20,功耗降低至5毫瓦。研究團隊透露,下一步將探索氮化鎵密封層和金剛石刀片切割工藝,目標在2026年前實現月產10萬顆蒸氣室的量產能力。正如論文所述:“當量子器件的核心單元能像集成電路般批量制造,第二次精密測量革命或將到來。”
(論文詳見《Engineering》2024年第35卷;技術原理示意圖:氧化鋁模具熱壓成型過程與氙氣回收系統)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