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圣女果是轉基因食品,不能吃。”
網上一直流傳著“圣女果是轉基因食品”的說法,一些人覺得以前吃的西紅柿都是大的,這種小番茄是轉基因技術生產出來的,吃了不安全。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圣女果(櫻桃番茄)并非轉基因食品,而是通過傳統育種技術培育的自然品種,與其他傳統番茄品種并無太大差異。現代農業通過常規的雜交育種方法,對圣女果的口感、顏色和抗病性等性狀進行了優化改良,整個過程不涉及基因改造技術。此外,我國對轉基因作物實行嚴格監管,至今并沒有批準任何品種的轉基因番茄進行商業化種植和進口。
近年來,關于圣女果是否為轉基因食品的爭議在網絡上廣泛流傳。許多人擔心圣女果的安全性,認為其可能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來的。但圣女果并非轉基因食品,主要是通過雜交、人工選育的方式培育出來的。圣女果的學名是櫻桃番茄,因為其果形較小,形狀像櫻桃而得名。從名字“番”可以知道,這是來自國外的食物。
圣女果是番茄的老祖宗
1、起源
圣女果的英文名字是 cherry tomato。看到 tomato 就知道,它其實是一種番茄。
很多人以前沒見過圣女果,覺得圣女果是番茄轉基因來的。實際上,圣女果不僅不是轉基因水果,反而可能是番茄家族的老祖宗。
據研究發現,野生的櫻桃番茄最早在南美洲被人們發現,其后在墨西哥地區經過印第安人的馴化,開始了漫長的演化歷程。數千年來,櫻桃番茄在自然環境的篩選以及人類的精心培育下,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圣女果的形態和品種。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今常食用的大番茄,也是由櫻桃番茄這一基礎品種經過不斷地改良和培育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櫻桃番茄是番茄家族的始祖。
1623 年,瑞士植物學家卡斯帕·鮑欣首次在著作《植物圖解》中記載了這種植物,標志著圣女果正式有了科學記錄。
1919 年美國人已將圣女果作為常見食材。20 世紀 70 年代,以色列科學家通過培育野生變種,開發出保質期長、適合商業包裝的品種。在 80 年代末開始流行,90 年代初銷量達到頂峰。此后幾十年,更多品種被培育出來,圣女果也越來越受歡迎[1]。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2、我國引入歷史
番茄引入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代的《群芳譜×果譜》就以“蕃柿”的名字記載過西紅柿。不過,以前番茄都是當做觀賞的植物,直到上世紀 50 年代才作為蔬菜被大面積種植[4]。
圣女果就更晚了,上個世紀 90 年代,我們從中國臺灣引進了“圣女”這個品種的櫻桃番茄[2]。由于其獨特的小巧外形和良好的品質,逐漸受到大眾喜愛,于是人們便將這種小型番茄統稱為“圣女果”,這一稱呼也隨著其種植范圍的擴大和市場的推廣而被廣泛傳播開來。
圖源:參考文獻[10]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番茄的最大生產國,2022 年生產番茄(包括圣女果)6824 萬噸,占全球產量的近 37%[3]。
五顏六色的圣女果是怎么種出來的?
圣女果的品種繁多。這些品種在形狀、顏色、口感、個頭等方面各有特點。有的品種果實呈圓形,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像花生;顏色則包括紅色、黃色、綠色、棕色、橙色等多種。
圖源:自己拍的
這些不同顏色、外形的圣女果,主要是通過雜交、人工選育的方式培育出來的。
通過將不同品種的番茄進行雜交,可以將控制不同顏色的基因組合在一起。2024 年《園藝研究》的文獻證實,新型雜交技術可精準調控圣女果的色素合成路徑,無需轉基因介入。
圖源:參考資料[2]
市面上大家看到的各個品種,基本都是具有某些優良特性的品種間雜交后獲得的,或者是通過人工長期定向選擇而培育的。比如 A 的番茄紅素高,B 的口感好,兩種雜交,就有可能獲得番茄紅素高且口感好的 C 品種。
真的有轉基因番茄嗎?
真有轉基因番茄。1994 年,美國推出全球首個轉基因番茄“Flavr Savr”,通過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延緩成熟,可以更好的保存。但因為口感下降和成本過高,民眾接受度低,最終于 2002 年退市[7]。
后來,雖然在轉基因番茄的研究方面仍有一些進展,但由于技術、市場接受度以及食品安全監管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至今尚未有大規模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番茄品種問世。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發現答案?
圣女果早在上世紀初就是美國人常見的食物,80 年代就在世界范圍內流行了,而轉基因番茄是在 90 年代才問世。所以,圣女果是轉基因的謠言不攻自破。
我國對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管理十分嚴格,根據農業農村部的官方信息,截至目前,我國僅批準抗蟲棉花和抗病毒番木瓜可以進行商業化種植,但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番茄品種生產和進口。
圖源:參考資料[8]
在 2023 年《農業農村部關于修改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里,也將番茄這一欄去除了。
圖源:參考資料[9]
事實上轉基因的食物很好分辨,因為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要求,如果是轉基因食物或者使用了轉基因原料,就需要標注“轉基因”相關標識。而且即使是轉基因食品,只要是經過國家批準上市銷售的,都經過了嚴格的安全評估,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市面上的番茄品種豐富多樣,個頭有大有小,顏色有紅有黃,形狀也各不相同——這些都是自然選育和常規雜交的結果。說到底,它們本質上都是番茄,無需擔心。
照“謠”鏡
這類謠言慣用偷換概念的手法,將食品的一些自然性狀與基因改造強行關聯,故意模糊“傳統育種”與“轉基因技術”的界限,把人類作物改良史與現代生物技術混為一談。在傳播過程中,謠言往往披著“科學”外衣,制造食品安全恐慌。這類謠言不僅歪曲了人類農業改良史的真實脈絡,更誤導了公眾對生物技術的正確認知。
參考文獻
[1]WIKIPEDIA.cherry tomato.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erry_tomato
[2]康建坂,李永平,朱海生.櫻桃番茄新品種圣亞的選育[J].福建農業學報, 2010(06):716-718.DOI:10.3969/j.issn.1008-0384.2010.06.012.
[3]WIKIPEDIA.List of countries by tomato producti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tomato_production
[4]上海植物園.薰風晝長話番茄.https://www.shbg.org/sites/zhiwuyuan/InfoContent.aspx?ctgId=3c25f682-3f21-4cb3-994b-ab79489bacae&infoId=e000a3c3-40ff-4fd5-819c-308d129523cc
[5]科普中國.“天選減肥果”竟是它!低卡高纖還美味,多吃不怕胖
[6]Arrones A, Antar O, Pereira-Dias L, Solana A, Ferrante P, Aprea G, Plazas M, Prohens J, Díez MJ, Giuliano G, Gramazio P, Vilanova S. A novel tomato interspecific (Solanum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 and Solanum pimpinellifolium) MAGIC population facilitates trait association and candidate gene discovery in untapped exotic germplasm. Hortic Res. 2024 Jun 3;11(7):uhae154. doi: 10.1093/hr/uhae154. PMID: 39005998; PMCID: PMC11246243.
[7]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Division on Earth and Life Studies; Board 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mmittee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Past Experie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6 May 17. 3,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Through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24540/
[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kpxc/202302/t20230217_6420890.htm
[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修改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
[10]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冊[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8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純 注冊營養師
審核丨楊來勝 蘭州農科院 研究員
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