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體檢中查出頸動脈斑塊——這種曾被認為是“老年病”的血管問題,正悄然侵襲30-40歲人群。
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斑塊檢出率超過40%,60歲后,幾乎100%會長頸動脈斑塊,而長期熬夜、高油高鹽飲食、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讓血管“老化”進程大幅提前。頸動脈是大腦供血的“生命線”,一旦斑塊破裂或堵塞,中風風險將成倍增加。
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條輸送血液的“高速公路”,頸動脈斑塊就像是道路上堆積的“路障”。它的本質是血管壁內脂質、鈣化物質和細胞碎屑的混合物。當高血壓、高血脂或吸煙等因素損傷血管內皮時,血液中的膽固醇會趁機滲入血管壁,引發炎癥反應,逐漸形成黏稠的粥樣硬化斑塊。體檢時,超聲報告若顯示“內膜增厚”“斑塊形成”或“狹窄率>50%”,便是血管發出的預警信號。
接下來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帶大家了解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的潛在風險
頸動脈斑塊最危險之處在于其“沉默性”: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但危害卻可能致命。
斑塊并非一成不變,根據穩定性可以分為兩類: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其中不穩定斑塊極易破裂,是中風的關鍵導火索。當斑塊表面的纖維帽因血流沖擊或炎癥加劇而破損時,內部的脂質核心會暴露在血液中,迅速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這些血栓可能被血流沖入腦部,堵塞直徑較小的腦血管,導致突發性腦梗死。數據顯示,約30%的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斑塊直接相關,致殘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斑塊突入血管腔會形成血流“減速帶”。當斑塊導致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大腦供血效率顯著下降。患者可能出現反復頭暈、短暫性視物模糊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嚴重時甚至誘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表現為突發單側肢體麻木、言語不清,這些癥狀通常在24小時內消失,卻是腦梗死的“前哨信號”。
此外,頸動脈斑塊還是全身血管健康的“晴雨表”。作為人體最表淺的大動脈之一,頸動脈的病變往往提示心臟冠狀動脈、腎動脈或下肢動脈也存在粥樣硬化風險。臨床統計發現,頸動脈斑塊患者并發冠心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更隱蔽的危害在于,斑塊慢性進展可能導致血管壁彈性喪失,最終發展為不可逆的動脈硬化。
怎么預防頸動脈斑塊?
1.改善生活方式:日常飲食需遵守“低鹽、低脂、高纖維”原則,減少腌制食品、加工肉類和高糖飲料的攝入;堅持一些適當的鍛煉。此外,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入能降低血管內皮損傷風險,
2.控制體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會加劇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炎癥,加速斑塊形成。對于超重人群,可通過飲食控制(如減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攝入)和運動結合的方式,以每周減重0.5-1公斤為目標,避免極端節食導致的代謝紊亂。
3.改善高血壓、高血糖:對于已經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患者來說,需要控制血壓、血糖。
4.定期體檢:每年進行一次定期檢查,做頸動脈超聲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斑塊大小及是否穩定。發現有斑塊也不要過度緊張焦慮,遵循醫囑定期復查,監測斑塊的大小和穩定性,對于比較嚴重的情況應及時進行治療。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婦女兒童醫院 周馨怡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婦女兒童醫院 周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