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飲食的當下,粗糧憑借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成為眾多養生人士餐桌上的 “新寵”。不少人認為,粗糧吃得越多越健康,于是大量食用粗糧,試圖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然而,這種認知并不準確。吃粗糧并非多多益善,掌握正確的食用方式,才能讓粗糧真正發揮其營養價值,為健康助力。
雖然粗糧營養豐富,但過量食用會給身體帶來負擔。粗糧中大量的膳食纖維質地較為粗糙,過量攝入會加重胃腸道的消化負擔。對于腸胃功能較弱的人群,如老人、兒童以及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患者,過多食用粗糧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不適癥狀。
膳食纖維還會在腸道中與鈣、鐵、鋅等礦物質結合,形成難以吸收的復合物,從而影響這些礦物質的吸收。長期過量食用粗糧,可能導致人體缺乏鈣、鐵、鋅等重要營養素,出現骨質疏松、貧血等健康問題。另外,粗糧的熱量相對較低,過量食用可能導致其他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均衡。
如何正確食用粗糧?
控制食用量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入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可以將粗糧合理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例如早餐吃一碗燕麥粥,午餐用糙米飯代替白米飯,晚餐搭配一個蒸紅薯。對于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可適當減少粗糧的攝入量,并逐漸增加,給腸胃一個適應的過程。
粗細搭配
將粗糧與細糧搭配食用,既能保證口感,又能實現營養互補。比如,煮米飯時加入一些糙米、黑米;做面食時,在面粉中摻入適量的蕎麥粉、全麥粉。一般來說,粗糧與細糧的搭配比例以1:3為宜,這樣既能充分發揮粗糧的營養價值,又不會因粗糧過多影響消化吸收。
提前處理
為了提高粗糧的消化吸收率,可以對粗糧進行適當處理。對于質地較硬的粗糧,如糙米、紅豆等,在烹飪前先用清水浸泡數小時,使其吸水變軟;玉米、紅薯等可以蒸熟后再食用,這樣更易于消化。此外,將粗糧磨成粉或打成糊,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將燕麥磨成粉沖泡,或者用各種雜糧打成營養米糊,既方便食用,又能減輕腸胃負擔。
搭配合理
食用粗糧時,注意搭配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以保證營養均衡。例如,吃粗糧粥時搭配一個雞蛋、一份涼拌蔬菜;吃全麥面包時,搭配一杯牛奶、一些水果。同時,要多喝水,因為膳食纖維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多喝水可以幫助膳食纖維在腸道中發揮作用,防止便秘。
注:圖片源自網絡,僅作為科普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來源: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