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并網的「卡脖子」難題
當風電葉片在狂風中旋轉、光伏板在烈日下發電時,這些「靠天吃飯」的清潔能源卻面臨尷尬:發的電用不完時只能白白浪費,用電高峰時又供不應求。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團隊在《工程》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壓縮空氣儲能(CAES)技術可將這類「垃圾電」轉化為穩定供電,最新建成的100兆瓦級電站往返效率達70%,相當于每存10度電可取回7度。
從「燃氣表兄弟」到零碳儲能
傳統壓縮空氣儲能依賴燃燒天然氣補熱,如同「給氣球充氣還要點火加熱」。研究提出的絕熱壓縮空氣儲能(A-CAES)技術徹底甩掉化石燃料——壓縮時用巖石儲熱罐保存400℃高溫熱量,釋能時用這些熱量預熱空氣驅動渦輪發電,全程零碳排。這項技術已在畢節建成10兆瓦示范電站,實測往返效率60.2%,最新投運的張家口百兆瓦電站效率提升至70%,儲電成本降至每度0.1元。
水下「壓力罐頭」與液態空氣黑科技
研究團隊還探索了多種前沿變種技術:
水下壓縮儲能:在60米深湖底放置鋼制儲氣罐,利用水壓維持恒定氣壓,系統效率達78%,加拿大安大略湖1.75兆瓦示范項目已穩定運行425次循環;
液態空氣儲能:將空氣冷卻至-196℃液態,體積縮小700倍,英國Highview公司50兆瓦液態空氣電站預計2024年投運,能量密度達720兆焦/立方米;
超臨界儲能:在30MPa高壓下讓空氣進入「半氣半液」狀態,我國蕪湖500千瓦試驗電站實現52.1%效率,儲氣罐體積僅為傳統技術的1/20。
多能聯供的「能源樂高」模式
在內蒙古,研究人員將風電與壓縮空氣儲能耦合,使風電消納率從40%提升至93.4%。更創新的「三聯供」系統可將壓縮產生的廢熱用于區域供暖,冬季熱電聯供效率達77.5%。論文數據顯示,集成燃煤電廠時,每循環可省煤2.85噸,動態投資回收期從21.7年縮短至10.4年。
商業化之路的「冰與火」
盡管技術突破顯著,挑戰依然存在:百兆瓦級絕熱系統需要耐受550℃高溫的玄武巖儲熱材料,液態空氣技術面臨-196℃超低溫設備成本壓力。研究團隊建議,未來應重點開發多技術耦合系統,例如「壓縮空氣+氫能」組合可將效率提升至80%,同時布局分布式小型電站適配鄉村振興場景。
正如論文通訊作者陳海生研究員所言:「當儲能技術像樂高積木般靈活拼接時,風光電才能真正擺脫『看天臉色』?!惯@項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收錄的技術,正在為全球零碳電網提供「中國解法」。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