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昌平區醫院檢驗科 石妍慧
如今,全球血栓性疾病已經成為一種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在過去 30 年中,全球因血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占了 51%,這一比例遠遠超過了由腫瘤、傳染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引起的死亡人數。
什么是血栓
正常情況下,血液凝固或有沉積物形成時,血管壁損傷或血流淤滯,人體內凝血系統和抗凝血系統難以維持著動態平衡,就會引起血栓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凝血塊叫做血栓。
新型血栓標志物包括什么
1、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AT):是一種直接反映凝血系統活化的復合物,是抗凝治療敏感指標,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 1 ∶ 1 結合而成。
2、纖溶酶-α2 抗纖溶酶抑制劑復合體(PIC):是纖溶酶與 α2 抗纖溶酶結合作用 1 ∶ 1 生成的復合體,反應體內纖溶系統的活性指標。
3、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復合物(T-PAIC):是由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與纖溶酶原激活物-1(PAI-1)1 ∶ 1 結合而成。多數反映纖溶抑制的發生。
4、血栓調節蛋白(TM):是一種能與凝血酶結合,從而降低凝血酶凝血活性,抑制血栓形成的由內皮細胞產生的跨膜糖蛋白。是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標志物
新型血栓標志物檢測的優勢有哪些
1、早期診斷:在血栓形成前,通過對血栓標志物水平上升的檢測,對血栓進行早期診斷。
2. 敏感性和特異性: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診斷中,新型血栓標志物與常規凝血四項相比特異性和敏感性更高,可以在血栓形成前階段提供預警。
3. 動態監測和監測治療效果:新型血栓標志物檢測可以用于動態監測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過程,有助于監測抗凝和評估溶栓治療的效果。
4、綜合評價:新型血栓標志物檢測能從凝血系統、纖溶系統、內皮系統三個方面反映血栓形成情況,對血栓形成的風險提供更全面的評價。
那些人需要進行血栓早期篩查
1.、有血栓病史的人: 包括有深靜脈血栓(DVT)或肺血栓栓塞癥(PTE)的患者。如冠狀動脈、腦卒中等
2. 長期臥床或需要制動的患者:長期臥床、手術或受傷后需要長時間限制活動的人群,由于血流緩慢,血栓風險增加。
3、有血栓傾向的人:如果是有遺傳傾向的人,就應該早期篩查,比如有易栓癥的人。
4、惡性腫瘤病人:惡性腫瘤病人,尤其是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險性較高,因為他們處于病理性的高凝狀態。
5. 孕婦和產后婦女:由于妊娠和產后生理變化,血栓風險增加,特別是有先兆子癇風險的婦女。
6、肥胖者:體質指數(BMI)≥ 30kg/m^2 的肥胖者,血栓形成機率增高。
7、此外,長期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急性感染或風濕性疾病患者,年齡偏大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煙民等。血栓形成的幾率或將加大。
新型血栓標志物的臨床意義
一、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AT)
1、能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和活化程度。是凝血系統激活的早期標志物。
2、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早期診斷中具有指導意義, TAT 是一種陰性預測值較高的標志物,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 DIC 趨勢預測。
3.在動脈血栓的溶栓治療后24-72小時內動態監測TAT,可以評估治療效果和再梗死風險。
二、纖溶酶-α2抑制纖溶酶抑制劑復合體(PIC)
1、是直接反映纖溶系統活化程度,用于監測纖溶活性的標記物。
2、溶栓治療后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治療的效果可以通過PIC的改變來體現。
三、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復合物(T-PAIC)
1、是激活纖溶系統血管內皮損傷的標志物。
2、對DIC 及動靜脈血栓具有重要價值的診斷。血漿水平升高,提示血管內皮細胞可能有 DIC 被破壞而形成血栓。
四. 血栓調節蛋白(TM):
1.是損傷內皮細胞的標志物TM升高提示在膿毒癥和急性肺損傷等病癥中,均可見到微血管內皮的損傷。
2.在新冠肺炎患者中,TM這些因素與ARDS、細胞因子風暴和DIC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新型血栓標志物應用領域
1.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早期診斷:新型血栓標志物可以更早期、更敏感地監控血栓的發生與形成,尤其是在術后血栓與出血情況的監測中具有重要價值。例如,TAT和PC水平的下降,提示內皮細胞損傷和凝血纖溶系統在疾病早期DVT出現時的不均衡性,對孕婦生育期發生DVT有很高的預判價值。
2、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對于早期診斷DIC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TAT、PIC、TM、t-PAI·C等指標的水平變化可以反映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的激活狀態,有助于DIC的早期識別和治療。
3、監測動脈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腦卒中等。TAT在動脈血栓的溶栓治療后24-72小時內動態監測,可以評估治療效果和再梗死風險。
4.抗凝或溶栓治療的療效監測:血栓的治療檢測要考慮復發的風險。溶栓后一般會存在凝血系統的激活,表現為 TAT 升高。建議在治療過程中尤其是溶栓治療后檢測TAT和D-Dimer,用來調整治療方案和是否增加抗凝藥物。
5 妊娠與產后血栓形成的監測:妊娠中晚期是孕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時期,新型血栓標志物的檢測有助于評估孕產婦的血栓風險。在不孕癥、妊高癥等情況下,監測TAT和PIC,并結合DD等指標評價體內凝血纖溶功能,制定抗凝治療方案
6、腫瘤病人血栓風險評估:惡性腫瘤患者由于處于病理性高凝狀態,造成血栓風險增高。新型血栓標志物的檢測可以幫助評估腫瘤患者的血栓需要及時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
7、監測膿毒癥患者的凝血問題:膿毒癥患者常出現凝血功能異常,血栓標志物可以對這類病人的凝血功能變化進行監測,指導治療。
在這篇科普文章的最后,我想強調的是,在血栓性疾病的早期,新型血栓標志物檢測是幫助醫療專業人員進行干預,從而為病人提供更為精確的治療策略的強大工具。
對于公眾而言,有利于加深對血栓病的了解和認識,預防意識。特別是對于高危人群,可以及時發現血栓風險,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醫學檢查結果都不能孤立地解讀,如果你懷疑自己的檢查結果,或者對血栓疾病心存顧慮,請及時咨詢醫生,在醫學上獲得專業的意見和指導。
讓我們共同關注血栓性疾病,積極預防和治療,守護健康的生活。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精準檢驗工作委員會供稿)
來源: 科普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