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文旅宣傳就像一股泥石流
來勢洶洶,讓人猝不及防
重慶文旅抖音官方賬號最近發布了一支宣傳片
里面的文物不僅“活”了過來
還跳起了超級魔性的熱舞
吸引了數百萬網友的圍觀
截圖來源:重慶市文化旅游委
本期,我們將為大家介紹
這是哪些文物并延伸相關小知識~
神溪口摩崖造像
圖源|重慶文旅視頻截圖
“跳舞的文物”分別來自梁平、開州、忠縣,“復活”的第一個文物是忠縣普查隊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新發現的摩崖造像及題刻——神溪口摩崖造像及題刻,位于東溪鎮神溪口附近,是集摩崖題記、水文石刻、造像及龕前建筑基址于一體的重要新發現,是三峽庫區宋代題記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那么關于摩崖造像,大家了解多少呢?
摩崖造像是以石刻為主要內容的佛教造像,特點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淺龕中,多數情況以群組形式出現,有時與石窟并存。最有名的例子是久負盛名的樂山大佛,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
圖源|四川文旅廳樂山大佛景區
從造像數量及地域分布而言,巴蜀是中國石窟寺和摩崖造像最多的區域。其中高達10米及以上的大佛就有近20尊,為名副其實的“大佛之鄉”。據不完全統計,巴蜀石窟現存像高3米及以上(不含蓮座)的大型佛教造像竟有百余尊,大多雕鑿于唐宋時期,尤以唐朝數量最為顯著、題材最為廣泛、內容最為豐富。唐宋時期巴蜀內部已形成了內北道和南道兩條陸路交通,其中內北道連通了成都、中江、三臺、射洪、遂寧、南充、廣安、合川、重慶,于廣安至重慶一帶沿途營建了大量石窟寺。
摩崖造像的選址也非同一般,不僅要服從其宗教性質,還要考慮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歷史積淀。唐代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記》中提到石窟寺的營建環境是“依巖據嶺”“負嶺崇基”;東晉佛教地志類著作《法顯傳》中提到“穿大山山作之”。
例如,重慶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便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的經典案例??脊湃藛T結合地質圖和野外地質考察可知,二佛寺所在地質基底穩定,三面天然崖壁有效降低了縱深向的工程量,潮濕低風的氣候顯著降低了砂巖的強度和營造難度,靠近內北道和下淶灘鎮碼頭的地理位置,保證了營造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供給。淶灘二佛寺的選址充分考察并利用了自然賦予的優勢,因地制宜,反映了古代匠人的前瞻性。
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下殿西崖上部的禪宗六祖造像
圖源|合川發布
縱觀始現于3世紀的石窟寺藝術,從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天水麥積山,到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廣元千佛崖、樂山大佛,其選址均展示了規劃的前瞻性與工程的嚴謹性,體現了自然、佛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可見,歷朝歷代開鑿的摩崖佛像群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值得我們去了解、探索和珍視。
周永生墓
圖源|開州博物館
“復活”的第二個文物是開州區麻柳鄉的周永生墓。該墓墓碑為石質仿木牌樓結構,筆架頂,三重檐,檐角上翹,每層出短檐,底層面闊為二柱單間,兩側配八字擋墻和抱鼓石,碑上還雕刻了“佛像”“魚龍”“生活場景”“神話傳說”等眾多精美圖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對研究清代當地經濟文化、雕刻技藝和喪葬習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清代時,重慶人的喪葬習俗開始變得五花八門,不論是從墓葬的建造形制還是習俗來說都并不相同。由于清代墓葬一般還有后人存世,所以考古人員采用了留取資料的方式。通過對清代墓葬的留取資料工作,我們發現其墓葬形制有兩柱一穴、三柱兩穴的現象,部分墓葬甚至出現四柱三穴,墓主之間的關系多為夫妻關系。
那為什么清代的墓葬形制會各不相同呢?有學者猜測這是受到了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影響,從湖廣等地遷來重慶的移民們,也將他們當地的喪葬習俗帶到了重慶,所以清代的重慶墓葬才會出現這么豐富多彩的墓葬形式。
通過研究這些內容,除了能了解墓葬制度本身外,也是了解清代社會家庭結構的重要窗口。清墓展現出來的仿木牌樓式建筑風格,反映了清代墓葬與建筑的密切關系,墓葬牌樓上的三重檐結構、“八”字擋墻等結構都是這種關系的體現。
清竹簡松筠節孝碑
圖源|梁平區博物館
第三個“復活”的文物是位于梁平區柏家鎮的清竹簡松筠節孝碑,這座石刻雕刻于清宣統二年,其所處的地貌為山地丘陵,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屹立在公路邊的巖壁上。
清竹簡松筠節孝碑中間刻有陰刻楷書“竹簡松筠”,兩側陰刻對聯“十九載志矢柏舟萬古高風留宇宙,七余旬心勞荻畫一生勁節凜冰霜”。石刻頂端刻有精美的福祿星人物浮雕和龍紋浮雕,造型生動。
該石刻主要內容是為紀念已故儒士劉在邦之妻袁氏,節孝碑的建立是古代為了表彰婦女而建,一般建立在道路兩側,以便于來往行人可以看到。現碑刻整體形制猶存,該文物類型及題材為我區少見的碑刻形制,具有重要的紀念價值和藝術價值。
END
資料來源: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重慶共青團、重慶考古官網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梁平區博物館、開州博物館、忠州博物館
《四川文物》2023年第5期《重慶市合川區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的地質學特征與選址研究》
/魯昊 陳雨菲
圖片來源:四川文旅廳、樂山大佛景區、樂山市文旅局、合川發布、重慶文旅視頻截圖、開州博物館、梁平區博物館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
審核專家:李小英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