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病危害因素中,除做好防護外,在一些工廠里,還存在其他的健康危害因素威脅著打工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做好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咱們就來嘮嘮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
**什么是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是指在正常生產狀況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根據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確定的周期,對用人單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開展全面識別和檢測,并依據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對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進行判定的一種技術服務活動。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職業病危害因素可分為六大類:一是粉塵類:如矽塵、煤塵等;二是化學因素類:如苯、鉛、氯氣、氨氣等;三是物理因素類:如噪聲、高溫、振動、異常氣壓等;四是放射性因素類:如X射線裝置、鈾及其化合物等;五是生物因素類:包括布魯氏菌等;六是其他因素:如刮研作業等。這些因素可能通過呼吸道、皮膚接觸或消化道進入人體,長期積累可引發塵肺病、職業性噪聲聾、職業性中毒等疾病。
**為什么要做檢測?**當然是為了保護勞動者職業健康啦,除此以外,還有以下原因:第一,法律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檢測、評價結果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定期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向勞動者公布。第二,?預防職業病的科學依據?,通過檢測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判斷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如果不符合,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如果治理后仍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必須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第三,?保障企業合規與員工權益?,檢測報告是職業病診斷的重要依據,也是工傷保險理賠的關鍵證明。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的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勞動者對于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
**檢測流程如何規范實施?**第一要做好?前期準備?。企業需明確檢測范圍,如存在粉塵的車間、高溫作業區域等;委托具備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第二要做好現場采樣及采樣點的選擇。選擇有代表性的工作地點,其中包括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勞動者接觸時間最長的工作地點。采樣點盡可能靠近勞動者,空氣收集器應盡量接近勞動者工作時的呼吸帶。采樣點應設在工作地點下風向,遠離排氣口或可能產生渦流的地點。采樣時段的選擇:采樣必須在正常工作狀態和環境下進行。在工作周內,應將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的工作日選擇為重點采樣日;在工作日內,將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的時段選擇為重點采樣時段。第三是?實驗室分析。樣本需使用標準方法(如氣相色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分析,確保數據精確。第四是?報告解讀?。檢測報告需明確列出各點位檢測值、國家限值及超標情況。企業應根據結果改進防護措施,如安裝通風設備、調整工藝流程等。
**常見誤區與應對建議:?誤區一,“沒有癥狀就無需檢測”。?職業病具有潛伏期,如塵肺病可能在接觸粉塵5-10年后才發病。定期檢測能早期發現風險,避免不可逆損傷。?誤區二,“檢測合格即一勞永逸”。?企業生產工藝或原材料變更時,需重新檢測。例如,更換涂料溶劑后,可能新增甲苯或二甲苯污染源。?誤區三,“個體防護可替代工程控制”。****?**口罩、耳塞等僅作為輔助手段,優先通過工程措施(如密閉設備、隔離操作)降低危害。例如,打磨車間應優先采用濕式作業法減少粉塵擴散。
勞動者如何自我保護??一要主動參與?,要求企業公示檢測結果,參加職業健康培訓。二?要正確使用防護用品?,如防塵口罩需確保與面部貼合,濾棉定期更換。三?要定期體檢?,如接觸苯的勞動者應每年進行血常規檢查,噪聲暴露者需監測聽力變化。
**不做檢測會面臨什么后果?**用人單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的,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或者提請有關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關閉。
職業健康關乎每一位勞動者的健康及家庭幸福,用人單位作為職業病防治的責任主體,必須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重視起來,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是職業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線。通過科學檢測與有效干預,企業和勞動者可共同營造安全的工作環境,真正實現“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來源: 職業性疾病監測與監督科 鄧乃臣 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