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北戈壁的風機因電網消納不足而停轉,當華東工廠的碳捕集設備因成本高昂淪為擺設——我國邁向碳中和的路上,這些“攔路虎”正考驗著能源系統的韌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德國魯爾大學團隊在《工程管理前沿》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構建LEAP模型全景仿真,首次量化我國碳中和路徑的“隱形門檻”:若維持現有政策,2060年碳排放仍將高達7.8億噸;要實現碳中和,需在能源系統實施“大手術”——風電光伏裝機需翻3.4倍,碳捕集技術覆蓋率需超90%。這項研究為破解“既要減排又要保供”的能源困局提供了數據羅盤。

轉型之困:78億噸減排缺口從何而來?

當前能源轉型如同“跛腳前行”——研究顯示,即便全面落實現有政策,我國碳排放將在2030年前達峰,但到2060年仍有7.8億噸“頑固排放”難以消除。這相當于1.7億輛燃油車全年尾氣排放量。更嚴峻的是,**能源投資回報率(EROI)**可能從當前31(煤炭)驟降至7(光伏),意味著每生產1單位清潔能源需多投入3倍資源?!斑@就像用黃金換銅錢,轉型成本可能吞噬減排效益?!闭撐耐ㄓ嵶髡咧荠i教授指出。

技術拆解:給能源系統裝上“智能導航”

研究團隊提出五大轉型引擎:

  1. 電力化加速:工業領域電能占比從18%飆升至71%,相當于給鋼鐵廠裝上“超級充電樁”
  2. 氫能突圍:航空航運生物燃料使用超70%,氫能重卡滲透率突破20%
  3. 風光倍增:2060年風光發電占比達71%,需要每年新增1.5個三峽電站規模
  4. 需求瘦身:通過能效提升將單位GDP能耗壓縮66%
  5. 碳捕集兜底:90%火電廠、50%水泥廠裝配CCS設備,相當于建造3000個“廢氣吸塵器”

在甘肅某光伏基地實測中,該方案將棄光率從22%壓至4%,儲能利用率提升至92%。但隱憂仍在——若碳捕集技術推廣延遲5年,2060年碳排放將反彈3.2億噸,碳中和目標可能落空。

隱形雷區:當清潔能源遭遇“投資黑洞”

研究揭示三大不確定性風險:

  • EROI陷阱:若光伏EROI從7降至3.4,能源系統凈產出將減少40%,相當于損失2.3個廣東省年用電量
  • 政策波動:取消風光優先上網政策,將導致電力行業碳排放激增240%
  • 化石斷供:國際油價波動或致煤炭缺口,需提前儲備相當于1.5萬億度電的可再生產能

最嚴峻的挑戰來自“能源-排放悖論”——為彌補EROI下降帶來的能源缺口,可能需要額外開發化石能源,反而推高碳排放。研究建議建立風光裝機預警機制,當EROI低于臨界值時自動觸發產能擴容,形成安全緩沖帶。

未來圖景:每個工廠都是“碳捕手”

研究預測,到2040年,我國需建成全球最大碳捕集網絡,年封存二氧化碳超10億噸。更創新的“氫能跨季儲能”方案嶄露頭角:將夏季富余光伏電制氫存儲,冬季通過燃料電池供熱,能源利用率突破70%。在長三角某工業園區試點中,該模式已減少燃煤消耗38萬噸,相當于再造4.6萬畝森林。

“碳中和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必答題?!闭撐淖髡邨钣陆淌趶娬{。當每個能源設備都接入智能調控網絡,當每座工廠變身“碳捕手”,我國有望在2060年前將清潔能源占比提升至71%,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100個塞罕壩林場的吸碳量。

來源: 工程管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