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目標推動下,如何實現高效、低成本的大規模儲能技術成為全球科研焦點。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在《Frontiers in Energy》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高溫分級儲熱結構的二氧化碳儲能系統,其循環效率高達76.4%,單位質量流率輸出功率達334 kW/(kg·s?1),為新型儲能技術提供了創新方案。
傳統儲能之困:效率低、成本高
傳統儲能技術如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常受限于地理條件、建設周期長或技術成熟度不足。相比之下,二氧化碳儲能(CES)憑借其高能量密度、無地理限制和安全性等優勢嶄露頭角。然而,現有CES系統多采用單一儲熱介質,熱損失嚴重,導致效率普遍低于60%。
研究團隊發現,熱交換效率和溫度梯度控制是提升系統性能的關鍵。論文第一作者郝嘉豪解釋:“就像保溫杯需要多層結構減少熱量流失,儲能系統也需要分級儲熱,匹配不同溫度區間的最優介質。”
創新方案:高溫分級儲熱+單級壓縮設計
研究團隊設計的系統包含四級儲熱單元,分別采用熔鹽、導熱油、加壓水和常壓水作為介質。這種“溫度分區”策略將儲熱溫度范圍擴展至400K以上,同時降低高成本材料的使用比例。
更核心的突破在于單級寬壓差壓縮/膨脹設計。傳統系統多采用多級壓縮,但研究顯示,減少壓縮級數可提高儲熱溫度上限,從而顯著提升渦輪機發電效率。論文通過熱力學模型驗證,當壓縮機出口壓力達6.8 MPa時,系統循環效率達到峰值。
數據說話:效率提升背后的技術細節
在典型設計條件下,該系統熱利用率達95.9%,遠超傳統單級儲熱系統。研究還發現,總壓力比增加、熱交換溫差減小、環境溫度降低均可進一步提升效率。例如,熱交換器效率每提高0.5%,系統循環效率可提升約2.3%。
與文獻中同類系統對比,該方案在高壓儲罐壓力(6.8 MPa)僅為部分系統的1/3時,循環效率仍領先超5個百分點。“這證明我們通過分級儲熱優化,在降低設備成本的同時實現了更高效率。”論文通訊作者岳赟凱表示。
挑戰與前景:從實驗室到產業化
盡管成果亮眼,研究團隊也指出局限:低壓制冷劑儲罐體積較大,可能增加土地占用成本。此外,高溫高壓下壓縮機、渦輪機等核心設備的長期穩定性仍需實驗驗證。
目前,該技術已進入工程樣機研發階段。研究團隊預測,未來若結合地下鹽穴等低成本儲氣設施,系統規模化應用將大幅降低儲能成本,尤其適用于新能源發電基地和零碳工業園區。
來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